甜玉米、小番茄、紫薯……它們是不是轉基因作物?你是否會因此而糾結?其實,如今的常規育種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本期《前沿》就帶您聽一聽來自業內權威專家的聲音。
快過年了,“吃貨”眼中的年就是各種美食,市場里擺出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就連小西紅柿也是五顏六色的,不僅有傳統的紅色,還有黃色、紫色、綠色、彩色等。不過,隨著蔬菜水果種類的極大豐富,一種觀點也大行其道。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小時候沒見過、沒吃過的東西,肯定是轉基因。
轉基因究竟安不安全暫且不談,就說這種“沒見過=轉基因”的觀點,真是對人類目前傳統育種的發展水平欠缺基本的了解和起碼的信心。
在傳統育種手段上,人們所熟知的是袁隆平先生通過雜交方法培育雜交稻,這也是最基礎的育種手段。不過除此之外,隨著人類的腳步踏上太空領域,出現了“航天育種”技術,通過太空射線讓種子產生突變;隨著人類在微觀世界的探索進入“分子”這一層面,在育種手段上出現了“單倍體育種”“分子標記”等技術,大大縮短了育種時間。
通過這些傳統育種技術,我們可以做哪些事呢?筆者曾經在黃瓜育種家馬德華的基地里,看到了顏色不一、大小各異等等幾百種黃瓜。這些都是從大自然收集來的種質資源,有的帶著“長基因”、有的帶著“刺基因”,需要什么就可以培育什么。比如北京市場喜歡短細順直的,就培育這樣的品種專供北京;上海吃黃瓜要把皮打掉,就專門培育個兒大的。同樣道理,在番茄、玉米等等很多作物上,通過傳統育種技術,我們已經能做到“想圓就圓,想扁就扁;想甜就甜,想酸就酸”。
那么,為什么市場上冒出那么多小時候沒見過的東西?紫薯、小番茄、甜玉米……傳統技術以前怎么沒有培育出來?這個問題不能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考慮,而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看。溫飽問題尚且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育種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高產。因此在很長時間里,紫薯因為產量低,在育種選擇上是被淘汰的;小番茄更是,實際最初番茄就是這么小,常見的大番茄反而是人為培育出來增加產量的。而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口味多樣化了,育種家又把育種目標瞄向有營養的、好吃的、新奇的新品種,紫薯因為富含花青素而重回人們的視野。
最后回到轉基因上來,轉基因技術是人類科技進步的一個新階段。人類對種質材料的改良,從大自然緩慢進化到人工干預加速突變,再到轉基因技術的定向改變,手段越來越精準。但每一項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都會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當前的轉基因基本政策是積極穩妥推進,在研究上要大膽,在推廣上要慎重。至今,我國批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種作物。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