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育種技術變革配備“導航儀”
時間:2016/9/12 15:12:17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雜種優勢是一種復雜的生物學現象,育種學家利用水稻雜種優勢提高農產品產量已經多年,不過這一現象背后的遺傳機理一直以來不完全清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日前取得一項科研成果,從基因組層面揭開了植物雜種優勢的遺傳密碼。今天,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自然》 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科研成果。
植物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的研究被稱為是植物遺傳學研究的“圣杯”,之所以研究如此困難,是因為影響因素太多。據中科院院士韓斌介紹,研究充分利用了大數據方法,對1495份雜交稻品種和其中17套代表性遺傳群體的10000個親本后代植株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在水稻的4.3萬個基因中,大部分基因是相同的,而若干位點上的不同基因正是導致水稻品種不同的原因。
“比如影響口味的有三個主效基因,而三種基因分別又有三種表現為優、良、中的變異基因型,如果這三種基因型是隨機分布在不同的水稻品種材料基因組中,那么想要得到口感最佳的水稻,通過隨機雜交組合也只有大約1/27的概率!表n斌說。
著名水稻雜交育種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對這一工作評價為“既是雜種優勢理論的重大突破,又是指導育種的寶貴經驗!笔聦嵣,在不清楚雜種優勢原理之前,育種專家不得不起早貪黑,在田間地頭尋找從外觀上能夠代表優勢性狀的植株進行雜交,而這多少有點“碰運氣”的成分,只有從分子層面深入了解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才能實現雜種優勢的高效利用,推動育種技術的變革。深入了解雜種優勢的原理后,科研人員育種如同配備了“導航儀”,比如想要選出產量高的水稻品種時,只要挑選花期、株型等控制水稻產量性狀基因的最優配置就行。
據透露,這一研究方法還能推廣到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遺傳育種中去,以水稻為例,現在的雜交育種通常需要8-10年出一個優良品種,用上配備“導航儀”的新方法后,有望3-5年就育成一個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