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1日舉行的十九大“農業科技創新”黨代表媒體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表示,中國培育的一些小麥品種,如抗赤霉病小麥等,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拔覀儸F在的策略是通過協議,遵照國際種子交換協議,進行不同國家的種子交流交換!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說,品種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和種質資源交換利用,從國外引進的種質資源曾對中國作物育種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農科院建有國家農作物資源庫,儲藏有40多萬份種質,其中15%左右來自國外。而美國種質資源庫超過50萬份,大部分來自國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為解決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問題作出貢獻。
何中虎介紹,中國并不是小麥的發源地,小麥的起源地是中東,通過可能兩三種途徑傳到我們國家。就國際上來說,包括種質資源交換在內的國際合作,是全球作物遺傳改良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就大批引進了意大利、美國等國的品種;70年代引進東歐的品種,如前蘇聯的;80年代以后,引進國際小麥改良中心、墨西哥的品種。這些品種的引進,在不同時期在產量、矮桿、抗病、品質等方面的改良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相應的,中國的一些小麥品種,比如抗赤霉病品種,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拔覀儸F在的策略是通過協議,并且遵守國際種子交換協議,就是MTE,進行不同國家的種子交流交換!
不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一些問題,比如旱害、澇害等,同時,病蟲害比以前明顯增多,應對這些挑戰需要自主創新,但僅僅自主創新是不夠的,更需要跟國際同行攜起手來,共同投資、共同獲利。
何中虎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主要以學習引進為主,現在在學習引進的同時進行合作研究。比如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的實驗室分別跟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國際小麥改良中心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雙方共同收集實驗方法、共同交換材料、共同培養研究生,共同提高我們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