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諸多方面的變化,中共中央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其核心要義,不僅是片面追求增長速度行不通、高增長難以為繼,更重要的是,過去許多年發展經濟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必須開辟新的發展路徑。因此,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在面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成本“地板”不斷抬高,銷售價格“天花板”逐步下行的雙重擠壓下,于農業躍遷之時,提出“構建三大體系”護航的智勇之策;又于攻堅之際,明確“五方面政策”支持的磅礴之力,為我國農業的“提檔增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下的中國種業,正處于中國種業與世界種業的重大變革期,這個變革期參雜了太多我們種業人曾經不曾接觸的概念,這也為中國種業今后的變革增加了太多的不確定性。面對技術的破壞性創新、非農資本的大規模介入、臨儲保底收購的取消、國內外主要糧食作物價格的全面接軌、行業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與監管力度的空前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跨界競爭、終端客戶群的兩極分化和區域個性化與定制化、產品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和研發速度提升以及產品井噴時代的提前到來、以大農業為目標的平臺型企業和生態型企業架構整合、萬物互聯,數據先行,一切移動與種業的全面鏈接、國際農化豪強的兼并重組等。對于這些大變化,我們既有的知識體系已經不夠用了,任何人都必須重新學習,重新思考,重新研究,重新上路。因為由以上變化趨勢可得:我們此輪種業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而非外部性和周期性的。經濟下行如果是外部和周期性的,需要刺激。結構性與體制性的減速,就需要改革。而改革,才是實現中國種業浴火重生的唯一希望之所在,事關國運。過去,我們熟悉的世界是線性的,有規律的,可預見的,可把握可控制的世界。而現在因為新技術的層出不窮與高速發展,世界正被一天天顛覆,瓦解,變得不可思議和分崩離析。所以我們需要回首來路,找到阻礙行業發展的癥結,提出解決的辦法,避免再走錯路。又要對未來世界,具有超級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分析。這樣,才能帶領我們穿越現實的迷霧,看得清理想與未來。
1.中國種業已經由增量市場共贏階段進入到存量市場競爭階段
縱觀我國玉米種植史,2000 年以來玉米播種面積就一直處于快速擴張期,并于 2007 年首次超過水稻種植面積,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且于2012 年總產突破 2 億噸,第一次超過水稻總產成為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雙第一的農作物。所以 2016 年 3 月韓長賦部長就“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答記者問上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其實就是抓好“玉米、大豆、牛奶”三件事的論斷。
1)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逐年增長,達到歷史高峰
2007-2015 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由 4.42 億畝增加到 5.68 億畝,播種面積9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3.18%。然后從 2016 年開始,玉米播種面積由5.51 畝下降到了 2017 年的 5.38 億畝,達到了 2013 年玉米播種面積水平,但是仍然是我國播種面積和產量雙第一的農作物。
2)國家臨儲玉米價格逐年走高,產業上游利潤暴增
國家于 2008 開始在東北實施玉米臨儲政策,實施的 8 年以來,商品玉米價格穩步上揚。由 2008 年的 0.74-0.76 元一路上揚至 2014 年的 1.11-1.13 元,漲幅高達近 50%。商品玉米臨儲價格 7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83%-6.99%,上漲幅度驚人。同時,因為東北玉米臨儲價格“只漲不跌”,臨儲數量也從一開始設計的有限收購變成了敞開式收購,這樣就造成了下游企業成本居高不下和財政資金的不堪重負,于是國家于 2015 年下調東北玉米臨儲價格,并于 2016 年開始取消東北玉米臨儲政策。
3)玉米種業市值發力,進入快速成長期
玉米種子市值從 2007 年的 119 億元增長到 2015 年的 287.13 億元,9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1.64%。2015 年七種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值達到 840 億元,其中小麥種子市值 153.83 億元,常規稻 55.75 億元,雜交稻124.94 億元,大豆 24.16 億元,馬鈴薯 160.18 億元,棉花 22.03 億元,油菜 12.25 億元,玉米種子市值超過 1/4。
4)商品玉米需求巨大,保持波浪性增長
2007-2017 年我國商品玉米需求呈現波浪階梯式上漲,大概五年一個周期波動。11 年之間,我國飼料消費由 9000 萬噸增長至 12900 萬噸,總計增長3900 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3.67%;我國工業消費由 4080 萬噸增長至 7300 萬噸,總計增長 3220 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5.99%。
新世紀以來,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只有 2000、2001、2002、2003 年分別在3.43 億畝、3.64 億畝、3.69 億畝、3.61 億畝徘徊。然后從 2003 年開始玉米播種面積就一直處于快速增長中,在 2015 年達到歷史播種面積頂點,即 5.68 億畝?梢哉f 2003-2015 年是我國玉米行業發展的黃金十三年,不光產業景氣周期較長,行業紅利不斷,而且市場容量劇增的同時,市場需求也持續擴增,再有就是市場毛利率的穩步上揚。這些因素導致玉米種業市值在短短的九年時間里,增長了近 2.5 倍。但是,正是因為行業景氣度的持續高能,讓我們種子企業不用思考,不用創新,不用競爭,就能活的很好。但現在市場開始逐漸飽和,甚至萎縮,競爭越來越激烈,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的環境下,我們企業的發展態勢也已經由過去增量市場的共贏向存量市場的競爭轉變。
2.中國種業新周期的開啟
新周期里種子行業的政策環境、金融環境、產業環境、技術環境、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從種植者到消費終端的生存與發展模式都在快速進化。因此,種企需要對資本投融、產品定義、用戶研究、渠道建設、品牌管理、用戶研究、品質要求等進行重新梳理和戰略思考,才能行致遠。種業新周期第一階段特征就是產能逐步出清,需求陸續復蘇,而且疊加產品創新周期的開啟。第二階段特征就是大多數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也會有大中型企業被產業鏈上的優勢企業兼并,行業龍頭企業的壟斷態勢會逐步加強與鞏固。
1)種子企業進入產能出清周期
通過種子產業的變遷歷史去看待周期律,讓我們很容易冷靜看待這次寒冬的真實性與嚴峻性?v觀中國玉米種子行業發展,進入本世紀以來,一共經歷了三次行業過剩。第一次是 1999~2000 年度;第二次是 2006~2007 年度;第三次是 2012~2013。從時間周期上我們可以看出,玉米種子行業一直重復著二年繁榮,三年平淡,三年低迷的行業周期性,并且每隔七、八年就要重復一次,每重復一次就要有一批玉米種子企業消逝于種子行業。
(1)玉米種子制種面積持續增長,但拐點已現
2006-2017 年的十二年里,我國玉米制種面積一直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制種面積一旦超過 400 萬畝大關,第二年開始就會迅速回落,一旦回落到 300 萬畝左右,制種面積就會開始新一輪的上漲。根據相關信息統計,2017 年我國玉米制種面積下滑到 293 萬畝,同比下降 112 萬畝,已經是 2006 年以來制種面積的第三個歷史低點。本人預計 2018-2020 年我國玉米制種面積會繼續降低,這個趨勢會繼續持續 2-3 年,但是下降幅度不會太大,底部應該在 250-280 萬畝左右。過剩產能的市場化逐步出清也會同期在未來 2-3 年內完成。根據經濟學原理,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存在“散小亂弱”等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業集中度較低,產能利用率低下等方面。我們中國種業一直有一個魔咒,就是越過剩越制種,越制種越越虧損的“囚徒困境”。主要原因就是非市場化競爭主體企業較多,而且種子生產具有邊際成本低,沉沒成本高等特點,一旦停產,投資均變為沉沒成本,損失更大。所以繼續生產比停產的損失更小,同時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反而會降低產品的平均成本,一些非市場化競爭主體企業為了攤薄單位產品成本,就繼續擴大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局面。
(2)企業兼并速度加快,產能逐步出清升級優化
根據新銳恒豐研究院相關數據可得:中國種子企業總量由 2010 年的 8700多家減少到 2017 年的 3293 家,減幅已經超過 60%。注冊資本 1 億元以上企業 141 家,上市種業 55 家(市值已經超過 1000 億元),外資企業28 家。其中主營蔬菜企業 1651 家,小麥企業 1193 家,大豆企業 1106家,玉米企業 1077 家,水稻企業 691 家,棉花企業 537 家,馬鈴薯企業359 家。按照經濟學原理,市場容量決定企業數量,當供給量大大超出需求量的時候就會產生擠出效應,市場就會通過競爭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個時候,資本也會盯上這個行業。所以近年來我們看到中信集團出資 27.9 億元入主隆平高科,中農發投資 12.6 億元并購山西潞玉等 8 家種子企業,大北農并購江西先農等 7 家種子企業,荃銀高科參股遼寧鐵研等 5 家種子企業,中國種子集團、中國林業集團跑馬圈地,現代種業發展基金、九鼎、艾格、諾輝、中農基金等資本的高調介入等等都彰顯了種業并購的群體性攻堅態勢已經起來,未來市場容量和分層也足夠這些企業生存,走到一定階段合作也是更大的概率,因為他們的格局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市場。所以,資本正在驅動中國種業形成一種向前向上的新經濟循環,對沖舊經濟,舊循環,打開種業市值的新一輪的上升空間。未來,我們可以預見,種業的發展因素將快速向技術因素靠攏,商業因素會逐步淡化。
2)種子企業產品創新周期開啟
我們大多種子企業的產品策略最大的問題在于它不是基于對消費者需求和消費趨勢的洞察,而是跟在競爭者的后面,育種計劃的架構根本就不符合商業銷售策略。所以才有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遍地是“鄭單 958”和“先玉 335”的窘境。
(1)玉米產品更新換代規律
鄭單 958 之前有安玉 5,先玉 335 之前是寧玉 309,安玉 5 國審(478 ×昌 7-2),鄭單 958(鄭 58 × 昌 7-2),鄭 58 來自 478 的變異株,寧玉309 來自南京春熙玉米研究所,都是采用了新血緣,然后就是先玉 335 玉米產品的大爆發,一切邏輯都已成立。
A.一定有全新種質資源出現。
B.新資源產品通過大田檢驗,并且綜合優勢非常突出。與其他企業產生育種代差,不過產品仍有缺陷,需要持續改良。
C.新資源應用要 7 年以上。
D.一小部分育種家先拿到新資源,產生速度競爭。
(2)第七代玉米換代產品雛形已現
我國玉米產品即將進入到第七次更新換代,本次換代產品必然是國內傳統四大血緣與外引血緣相結合出現的。近幾年不少有此想法的育種老師一直在進行資源創新與引進,東北地區在引進美系和歐系血緣,改善耐密性和后期脫水問題;黃淮海地區也在一直引進熱帶血緣和歐美系,改善高溫脅迫結實不良的問題和脫水問題,且已有收獲。黃淮海地區第七代苗頭品種已現,代表為登海605、裕豐303等,推廣不到3年,推廣面積已超千萬畝;東北地區德美亞系列、墾沃系列、迪卡系列、華美系列和魏巍老師的和育、大德等系列在機收籽粒方面也有突破,只是全國層面上的第七代品種還未出現。
3) 新需求復蘇周期降臨
企業要于大格局下,尋找新的產業突破點。未來的玉米產業發展趨勢可以預見的是石化資源一定會被以玉米為代表的的生物可再生資源替代;玉米深加工產品的市場空間也會不斷被拓展,微生物多糖、工業酶制劑、表面活性劑、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快速發展;玉米加工產品向有機化學產品和高分子材料領域推進,一個全球性的產業革命正在朝著以碳水化合物為基礎迅速發展,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1)未來市場的新需求
籽粒玉米可分為高淀粉、高油、高蛋白、高賴氨基酸、高直鏈淀粉、高支鏈淀粉,F在美國禁止對我國出口高直鏈玉米,只允許出口高直鏈淀粉,每噸價格也在近二萬元左右。為什么?因為高直鏈淀粉不僅可以用于生物解膜,還是大量新科技產業化的主要物質原材料之一。目前玉米消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個是飼用需求,一個是工業需求,一個是食用需求。根據中糧期貨研究院測算,每年我國飼用玉米需求量在 1.1-1.2 億噸左右,其中豬料需求占 60% 以上,但是美國現在豬用飼料采購的商品玉米都是軟質胚乳,老外叫蠟質玉米,因為好消化,易吸收。根據測算,生產噸燃料乙醇消耗玉米約 3.1 噸,且對玉米品質無明顯要求。中國乙醇消費占玉米消費比約為 2.4%,美國燃料乙醇玉米消費占整體比例達到 38%,所以我國燃料乙醇玉米消費存在巨大市場空間。高直鏈玉米用來生產變性淀粉,變性淀粉可用做光降解的塑料制品和 3D 打印材料、有機玻璃等等。
(2)市場需求逐步被打開,種養加產業協同效應凸顯
當下玉米產業供應鏈正在逆向打通,消費開始決定生產。養殖和玉米深加工的規;贡品N植端的產品單一化和區域化,加工標準化,產業協同化,需求倍增化,所以才導致 2017 年的商品玉米需求比 2015 年上漲 4500 萬噸。主要就是因為后玉米臨儲時代,商品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正逐步回歸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所以市場化的產品需求消費形成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
我們不能不胸懷歷史,放眼世界,既要求我們從歷史的深度和世界的視野去思考玉米產業的發展道路,思考我們肩上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更要知道,種子行業的新周期已經開啟,已經由過去“賺錢比拼的就是誰臉皮厚的時代”過度到“種子性狀專利”的競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演化到持續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不可模仿的創造力。世界農業已經從碳基文明時代自然周期驅動的農業推向硅基文明的數據驅動的超級農業,數據已經開始成為農業領域的新肥料。技術變革,會迫使我們每一家企業重新審視自己的行業定位。在這個數據化的新周期里,企業的產品周期,創新周期,競爭周期都會縮短。所以未來種業的競爭一定會是建立在對產品適應區域的微生態劃分,產品的個性化定制上。以數據有效分析和挖掘為基礎,根據種子產品最終用途進行屬性細分。這些新因素必將打破種子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這是大數據時代對種業實實在在的影響。我們必須對傳統商業模式改造升級以適應時代要求,而這又超出了現在絕大多數種企的能力范圍。因此,未來行業競爭必將更加血腥,種子企業吃著火鍋唱著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那些各地出色的諸侯,也注定會被皇圖霸業的王者所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