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學的種子評審機制 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
時間:2017/3/13 16:03:15 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佚名
“糧棉價格的波動,造成糧棉種子市場疲軟。隨著糧棉市場價格下降,農民花高價購買良種的積極性不高,銷售壓力大,種業資金流動慢周轉周期長,種業的發展受到直接影響!
“種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沒有形成。近幾年,隨著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種子企業更多依托項目實施供種,真正種子市場主體供應體系發展不夠到位,存在供種項目和種子市場交織不定的情況,造成企業和農民持觀望等待態度,給種業企業的種子銷售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以上糧棉種業種子在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被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德州市政協副主席、市民族宗教局局長馬傳先寫進了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的《關于促進種業健康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馬傳先在《建議》中指出,盡管2011年至2013年國務院連續3年出臺了促進種業發展文件,深化種業改革,為全面提升種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做出全面部署;各省也都制定相應政策,地方種業資金實力、育種能力顯著增強。但是,種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問題和困難。
首先,支持種業發展缺乏科學投入機制。
《建議》稱,現有政策支持具體落實到哪些種業,工作運行中,存在以種業資產規模來評價種業發展水平,對科研創新團隊實力建設狀況考察不足,重視育種研究中心基礎設施投資,而科研團隊建設相對薄弱,造成資金支持僅僅為項目建設而投資,沒能提升種業科研育種水平,資金使用效率下降。
其次,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
《建議》指出,育種材料流失導致新品種很快被模仿,新品種選育在市場生存壽命短,而新品種選育周期長,成為制約我國種業發展主要瓶頸。
另外,種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
“育種創新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育成一個品種需5-10年的時間,從育成到通過審定還需4-6年的時間,有些企業認為育種創新的投入可以用 無底洞 來形容,種業企業難以持續支撐,2/3以上種業買產權搞繁育,種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振興民族種業發展任重道遠!瘪R傳先說。
為加快種業發展,馬傳先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盡快完善種業在市場的主體地位。
《建議》指出,政府部門應加快改革步伐,探索種子供應布點規劃、研究穩定的供種政策、優質種子知識普及,讓群眾了解、提升選擇能力,早日實現種業市場化。簡政放權,早日給種業企業真正的產品自主權、生產和經營自主權,以利與全球種業接軌,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種業企業。
二是建立種業發展后補助機制。
《建議》提出,應建立審定品種獎勵機制,激勵種業重視科研隊伍建設,提升育種創新能力。
三是探索建立科學的種子評審機制。
馬傳先認為,在現行品種評審機制中,推廣面積是一重要指標,但又是最不好確定的數據,應積極探索科學評審機制,對評審專家組成人員結構及評審機制進行創新,對種業創新能力進行科學區分,推進種業發展依靠科研創新,育出具有民族競爭力品種,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四是加快推進種子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進程。解決育種材料被竊取不負法律責任問題,讓種業發展依靠科技創新上來。
五是出臺支持政策。針對當前糧棉價格變動,造成糧棉育種企業困難,制約種子企業發展。應研究補助政策,讓種業持續健康發展。
六是重視種業協會建設。
《建議》提出,種業協會是種業交流研討育種方法、栽培育種技術、產權保護的平臺,著重在隊伍建設、信息平臺打造抓創新與合作,讓種業在一線,政府部門抓年審,放手放權讓種業協會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