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制種基地供給側改革中升級
時間:2017/5/23 10:39:46 來源:中國種子網 作者:佚名
河西走廊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這意味著玉米制種的需求也要相應減少。一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河西綠洲展開。
近日,記者隨同“隴原春耕在行動”媒體采訪團前往張掖、武威、金昌,近距離感受當地利用光熱和水資源,調整結構發展高原夏菜和設施農牧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努力和探索。
張掖:打造全國高原夏菜生產基地
走進張掖市甘州區春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分揀基地,幾十名揀菜工人將大棚里采摘的娃娃菜層層剝皮,只留一個拳頭大的菜芯,經冷藏后供應南方市場。
該合作社負責人高龍介紹,今年娃娃菜一顆1.5元,畝收入7000多元,趕上了一波好行情。
春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從事蔬菜種苗培育、種植、收購、收藏、保鮮、銷售為一體的合作社。在合作社蔬菜生產基地記者看到,一座座鋼架大棚整齊排列著,棚內準備種植第二茬娃娃菜。由于采用了先進的工廠化蔬菜育苗,縮短了娃娃菜生長周期,從二月開始育苗到種植,一年能產三茬。
目前,該合作社有3個蔬菜種植基地,共8000多畝地,全部采用日光溫室和鋼屋架大棚種植。輻射帶動周邊五個鄉鎮11個村種植蔬菜,面積達到2萬畝,引領大批制種農民轉變為收益更高的菜農。
張掖曾是全國商品糧種植基地,玉米制種面積最高時達到了100多萬畝,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張掖市農業局種植科科長劉飛介紹說,如今面對國家“鐮刀灣”壓縮玉米制種面積新形勢,張掖調減玉米制種面積17萬畝,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騰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張掖市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瞄準向東向西兩個方向,全力支持蔬菜、玉米制種、食用菌、馬鈴薯、中藥材、特色小雜糧等產業發展。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已近70萬畝。特色產業布局呈現“重點突出、兩翼齊飛”格局,基本實現了每個縣區都有主導優勢產業、輻射帶動其他一到兩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特色產業帶來的效益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張掖市計劃到2020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力爭把張掖市建成全國一流的高原夏菜生產基地、西北內陸蔬菜出口創匯基地。
武威: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
近年來,武威市圍繞破解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積極實施省部級蔬菜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創建。至2016年底,建成養殖暖棚71萬畝,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3334個,畜禽飼養量達到1659萬頭只、肉蛋奶產量17.67萬噸,規;B殖比重達到73%。
另一方面,武威市積極培育壯大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等區域農業特色產業。2016年,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27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59%。大力發展釀造葡萄產業,種植面積達到25.95萬畝,為全國九大葡萄產區之一,武威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
調查顯示,武威設施農牧業畝均收益達到1.9萬元以上,成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富民產業。武威已成為全省重要的優質設施蔬菜、肉類生產基地和農業部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金昌:積極培育主導優勢產業
走進永昌縣城關鎮,一幢幢造型別致的新農宅掩映在花紅柳綠之中,一條條寬敞筆直的柏油馬路延伸至青山綠水之中。在胡蘿卜種植專業村??金川東村,村民正忙著給田地澆灌,準備點子播種。
村支書路世民介紹說,當地海拔1900米,適合種植胡蘿卜,畝產6000斤左右,收入6000多元,是制種玉米和啤酒大麥效益的三四倍。
永昌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氣候冷涼,無污染,土壤疏松肥沃,種植胡蘿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目前,永昌縣胡蘿卜露地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是永昌露地蔬菜的拳頭產品,主要銷往成都、銀川、福建、廣州等地。胡蘿卜由無污染的祁連山雪水澆灌,不施農藥,其肉色、中柱、表皮均為橙紅色,故稱“三紅”胡蘿卜。
今年,永昌縣壓減啤酒大麥和大田玉米3萬多畝,加大特色產業開發力度。永昌所在的金昌市按照“穩糧、優經、擴飼”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發展高原夏菜、玉米制種、食用菌等主導優勢產業,壯大中藥材、油料、飼草、馬鈴薯、花卉等特色產業,形成主導產業重點突破,特色產業跟進發展的梯次產業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