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種業之都凝聚新動能
時間:2017/6/5 14:07: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北京種業聚焦高端,綠色創新,種業之都碩果累累!抗旱玉米、特色西甜瓜、櫻桃番茄、西藍花、紫甘藍、荷蘭豆……一粒種子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一粒種子繁榮一個時代。
打好種業之都這張牌,北京南繁基地功不可沒。近10年來,通過南繁育成的玉米、水稻、大豆、西甜瓜、蔬菜等高產優質新品種多達600個左右,推動全市乃至全國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增產幅度10%以上。
南繁基地作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不僅是科研育種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也是現代種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在提升北京市種業科技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建5000畝科研南繁基地
如同在春天里播下一粒希望之種,4月24日,北京市新建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動員部署會召開。今年,經農業部同意并通過與海南省協商,在2.5萬畝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內劃定5000畝,用于建設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新舊疊加,更上規模。截至2016年,北京市在海南的南繁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已達50多家,工作人員700多人,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達6724畝。如今,再添5000畝,總面積超1萬畝,南繁面積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尋跡北京種業,不難發現,北京市農業局“打造種業之都,發展現代種業”的長期規劃,為推動首都種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其中,通過南繁育種基地的建設,80%的新品種因南繁加代而提前投入生產,擴繁制種面積累計達70余萬畝,形成了種業發展的創新源頭,成為北京種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因此,建好北京市新建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服務好科研育種者對北京種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育種實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南繁育出千余北京高產品種
南繁基地,農業科研人員說它是“育種的天堂”,農民說它是“種子基地”。通過南繁進行新品種的鑒定、試驗、親本擴繁,大大加快了優良新品種推廣的步伐。
北京市農業局副局長鄭渝介紹說,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的選育一般需8至10代,在內地大田科研生產,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內可以完成2至3代,是名副其實的種業加速器。從高產玉米、水稻到抗蟲棉,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跡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
從20世紀60年代起,北京市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就開始在三亞等地開展育種加代科研、應急種子生產等工作。50多年來,南繁基地為北京培育了一大批優良品種,對農作物新品種更新換代、首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1983年北京市開展品種審(鑒)定工作以來,通過京審(鑒)定的玉米、水稻、大豆、西瓜、蔬菜等新品種全部出自南繁育種,先后育成農作物高產新品種1000余個,推動全市乃至全國農作物品種6~7次更新換代。
打造種業之都的精品工程
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2012年,國務院又出臺了《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同時,北京市也提出打造“種業之都”的目標,一方面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和“規劃”精神,另一方面是更好地發揮北京的產業優勢。
打造種業之都是一個長期工程,多年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北京市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基本確立了全國種業“三中心一平臺”的地位。南繁育種為推動北京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了新動能。南繁基地作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為國家(北京)現代種業創新試驗示范區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提升全市種業科技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一步,北京市農業主管部門將圍繞打造種業之都,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和全國南繁工作會議精神和工作思路,推動北京市南繁基地建設,將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精心打造成首都水平、海南特色、企事業單位滿意、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