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市“三夏”生產已落下帷幕。連日來,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四優四化”正成為我市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從追高產到求優質,從種農田到種風景,吃飯農業逐漸向效益農業轉型。
夏糧調優:追高產到求優質
“你看,這些小麥顆粒飽滿,比普通小麥售價一斤至少高出0.1元,今年再也不用為售糧發愁了!6月23日,在內黃縣楚旺鎮小南洞村,種糧大戶楊春林帶記者參觀了他家的糧倉。金黃的麥粒堆成了山,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老楊臉上。你恐怕想不到,去年這個時候,楊春林正為售糧犯愁。原來,去年麥收時我市遭遇連陰雨天氣,楊春林種的普通小麥不完善粒超標,不符合國家糧庫入庫標準。痛定思痛,去年秋種時,楊春林把普通小麥全部換成了鄭麥366、新麥26等優質麥品種,再加上科學管理,老楊家的1100畝小麥扛住了今年收麥前那場強對流天氣,一片也沒有倒伏!霸鄯N的是種子糧,不愁賣,但俺尋思著得留下幾萬斤麥種,這樣也能降低種植成本!睏畲毫炙闫鹪鍪召~來精打細算。
“三夏”像一面鏡子,楊春林兩年賣糧結局不同的故事,折射出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子。從追高產到求優質,種田觀念一轉變,不但解決了農民的售糧難題,而且緩解了面粉加工企業對國外優質強筋小麥的依賴。同樣在內黃縣,今年“三夏”期間,售糧的大車在安良糧油有限公司門前排起了長隊。該公司經理王會彬說,車上拉的都是去年公司簽下的訂單優質麥,旺季時,公司可日產500噸面粉,其中專用粉占1/3,公司對優質強筋小麥的需求量很大,而發展優質麥訂單種植,是對農民和企業都有利的雙贏舉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豫北糧倉,我市致力提升糧倉品質,大力推廣優質麥種植,小麥品質大大提升,小麥買賣兩難問題有效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現。同時,作為夏糧供給側改革的又一亮點,不僅小麥的品種、品質在調優,我市還由過去單純追求夏糧產量增加,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方向邁進,在高標準糧田推廣優質麥種植。今年“三夏”,廣潤坡10萬畝高標準糧田省級示范區依托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優質強筋小麥訂單生產,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達到100%,基本構建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糧食生產新格局,高產田變優質麥基地,全市共發展優質麥基地56萬畝,比去年增加了16萬畝。
秋糧調減:農田變成風景線
紫色的丹參花隨風搖曳,金黃色的油葵花開向陽,在山坡、在林中、在村舍、在田邊,一片片,一簇簇,盛放的花朵裝點著夏日的太行山,成為一道道美麗的農田風景線。今年“三夏”,林州市大面積調減玉米種植,以坡地經濟發展為載體,引導農民種植中藥材和小雜糧,油葵、油菜等油料作物,發展苜蓿、核桃、花椒等經濟林,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
林州市農牧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林州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對南營村油葵種植戶進行資金獎補,該村發展油葵500余畝;任村鎮古城村爭取了4臺榨油機,免費為村民榨油,古城村今年油葵播種面積達1000畝。如今,在林州市城郊鄉魏家莊村、東崗鎮楊家寨村和南坡村、姚村鎮墳頭村和水河村、采桑鎮南澗東村和南景色村、河順鎮安姚公路沿線等地都有大面積油葵種植。
由于玉米產能過剩、效益滑坡,不僅林州市在調減玉米種植規模,全市也開始探索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農業部門統計,今年“三夏”,全市秋作物播種面積411.6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較上年調減40余萬畝,減幅達18%。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解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市場焦點,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趨勢分析,在供給端,重在調整種植結構,即縮減玉米種植面積;在需求端,我市則擴大了其他市場適銷的農產品種植規模,其中,紅薯、谷子、花生、大豆、中藥材、瓜蔬等作物種植面積較上年均有增加,秋作物糧經比為3∶2,種植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腰包鼓起:結構優化效益增
綠油油的早春地膜花生長勢喜人,再過一個月就可收獲,預計收益比常規種植模式的花生提高10%至15%。采訪中,記者從內黃縣農牧局了解到,今年,內黃縣花生種植面積40萬畝,其中,早春地膜花生有15萬畝,大都是高油花生品種,按畝產400公斤計算,畝效益達1400元。
在林州市,據農業部門測算,同等地塊條件下,農民種植中藥材畝收益2000元,小雜糧畝收益1800元,油料作物畝收益1000元,明顯高于種植玉米的收入!爸灰夹g服務好、獎勵和扶持政策到位,農戶大都愿意種植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绷种菔修r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多次下鄉調研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安陽縣,該縣與益海嘉里、中糧集團(新鄉)、五得利等一些國內大型專用粉生產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關系,十幾年來,累計為企業提供優質原糧超過20億公斤,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光輝業績全由一個推廣優質麥訂單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造,提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益處,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章舉了個例子,合作社每畝投入200元,免費為規模種植戶統一提供農資、技術管理,小麥收獲后加價統一回收,僅此一項農戶每畝可增收150元左右,合作社回收每斤可獲0.01元的利潤,糧食加工企業使用優質麥可節本增效,實現了三方互利互贏。
向產業結構優化要效益,這句在采訪中反復被提及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記者。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年“三夏”,隨著我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加快,滿足吃飯需求的吃飯農業正向滿足市場需求的效益農業轉型,豫北大地的田野里翻開了轉型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