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499.2億美元,同比增10.0%。201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均創歷史新高。2001-201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由279億美元增至2013.9億美元,年增13.4%;其中進口額由118億美元增至1116億美元,年增16.1%。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進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額1/10,糧棉油糖肉奶等大宗農產品全面凈進口。2004年以來農產品貿易持續逆差,目前逆差已達每年400-500億美元的規模。
基于這些數據,中國國際商會農業行業商會副秘書長、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宋聚國分析認為,擴大進口是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應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適度進口”要求,立足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產品供需實際,著眼“三農”長遠發展需要,有增、有穩、有控,分行業、分品種施策,促進農產品進口健康發展。
宋聚國表示,農產品進口在保供給的同時也為平衡整體貿易做出了積極貢獻。長遠看,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將導致農產品消費繼續增加,同時農業生產也日益受資源有限性、可持續生態環境以及非農部門污染等造成的剛性制約,總體看未來仍需擴大進口。應注意的是,由于我國農業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數億農民生計,必須把握進口適量、適度、適時,防止過量、過快、過急,與工業化、城鎮化、綠色化步伐相適應。
農業國際競爭是全產業鏈的競爭,必須著力提高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效率和競爭力。宋聚國說,在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科技貢獻率和農產品加工水平相對較低情況下,進口和引進優質種子種苗、先進技術裝備、安全高效農藥化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質增效,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業內認為,中美農業貿易合作具有一定的單向性,基本以中國進口為主。原因與兩國的資源條件差異和中國的消費需求相關。美國有豐裕的耕地資源,農場生產規模大。我國的農業用地、用水資源相對緊缺,農戶經營規模有限。我國進口產品以土地密集、生產集約化程度高的產品為主,恰恰是美國的優勢產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農產品消費需求迅速增長。加之,我國農產品對外開放程度高,農產品進口關稅低?傮w看,這有利于中國的消費者,也會給美國生產者帶來收益,有利于雙方市場的穩定。
“我國人均資源不足,必須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但糧食和大宗農產品最基本供給必須立足國內生產,億萬農民生計必須依靠農業產業,適度進口是國情決定的必然選擇!彼尉蹏J為,要遵循適度進口原則和統籌兼顧原則。目前農業供需形勢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過剩,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長期產不足需并存、庫存積壓與過度進口并存。必須統籌協調好當前去庫存、長期保產能與適度進口的關系,充分考慮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替代性,確保生產、消費和進口三者協調。
適度進口既利于滿足國內居民需求,也促進了我國農業轉型升級。宋聚國說,要鼓勵進口優質農資、先進農機和引進高新技術。這類產品進口有利于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加工增值增效。進口優質種子種苗可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進口優質農藥和化肥可提高農作物吸收量和降低使用量,實現綠色發展。高端農機進口可有效替代勞動力投入、降低人工成本;農產品加工設備進口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增值增效;此外還要適當增加國內有需要的日用消費品進口,主要包括部分水產品、熱帶水果和高品質特色水果堅果等,滿足人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