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壽光遭遇洪災牽動人心。據當地政府統計,目前全市總受災人口達50多萬,大棚受災10.6萬個,農作物受損面積3.5萬公頃。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一場災害讓農民顆粒無收的情況并不少見。作為抗災減災、恢復生產的重要工具,農業保險當下發揮的作用如何?面臨的現實需求又是怎樣的呢?8月26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災情嚴重 農業保險到底保多少?
郭金龍:農險保障范圍 規模已有大幅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這些年農業保險的品種、保障范圍、規模,實際上都是不斷提升和擴大的。從保障的品種來看,基本上主要的農產品都在保障范圍之內,比如說小麥、玉米、大豆等等主要的農作物,養殖業的比如生豬、奶牛等等,這些品種都屬于農業保險范圍。
劉戈:政策性農業保險目前只能;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出有10多年了,發展也很快。資料顯示,玉米、小麥、水稻三大基本主糧大概覆蓋了70%左右,應該說比較高。但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一個特點,就是作用于糧食和一些基本農作物,而且主要保的是成本。具體到壽光來說,因為這里已經是水平很高的現代化農業,拿蔬菜大棚為例,投資額一般都比較大,可能就不適用于兜底的保障,尤其是沒有參與特定的商業保險項目,可能損失會比較大。
災害頻發 農業生產急需保險保障
郭金龍:作用體現在經濟補償和防災減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保險本身就具有防災減損的功能,其實農民投保了,很多時候保險公司可能比農戶還著急,因為一旦損失真的發生了,保險公司的損失會更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會更多地幫助農戶預警,或者想辦法減少損失。
劉戈:農業保險沒有補貼不好賺錢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我曾經觀察過一些地方的樣本,比如四川的幾個地級市,在投保農民遭災后,理賠的額度都超過了農民繳納的保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保險公司一定會賠的。實際上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在其他國家,也只有農業集中度高的情況下,商業保險有利可圖才會參與。凡是小農經濟的國家,它的商業保險都很難發育。
農業保險 如何走出不溫不火的境地?
郭金龍: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型是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農業保險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客觀上也需要整個農業產業的轉型,未來要實現集約化發展。集約化本身就可以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同時,更大的規模,更多的產出,意味著投保的必要性更高,可以提高農戶投保的積極性,進而提升農業保險發展的水平和金融的效率。
劉戈:解決農業風險不能全靠農業保險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一方面,很多現實需要的保險,確實超出了農業保險范圍,而且農業保險人力資源投入相對很高,全國那么多農業保險理賠人員,上山下鄉,也就跑出幾百億額度,如果到城市跑理財,絕對不止這個數,所以,國家層面該有的扶持要有。另一方面,目前的農業保險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更積極的財政引導,帶動更多品類的保障;還有保險公司更多介入農業生產管理,去防災減災,這就是更有價值的保險。
郭金龍:政府部門 監管部門 保險機構 三方應更加積極主動作為 加強服務 提高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郭金龍:政府部門、監管部門、保險機構,這幾方更加需要主動作為,這也是農業保險重要的一個條件和基礎。比如說,有很多不屬于政策性保險保障范圍的農作物,比如蔬菜,它更多的是經濟作物,那地方政府就可以去支持這樣一些特色農業保險的發展,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采取補貼或其他手段,來提供更多保障。這些方面的服務,政府、監管部門、保險機構完全可以更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