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發端于以“包產到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我國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廣大農民群眾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充滿期待,農村改革的攻堅任務更加艱巨。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農村改革發展歷程,總結農村改革發展經驗,對于深入理解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內涵,對于堅定深化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信心決心,都具有非常特殊的重大意義。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記者:當年小崗村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鞍傻綉簟被颉鞍a到戶”的實踐和探索是如何形成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
段應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幾乎是同時,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風險悄悄搞起了“包干到戶”,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在當時對“包產到戶”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爭論還異常激烈的時候,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堅定的政治擔當,制定出臺了中發1980[75]號文件。這個文件,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隨后,“包產到戶”這個農民的偉大創舉,迅即以燎原之勢在全國普遍推行,并很快進一步演化為簡單直接的“包干到戶”,也就是“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來的文件,把“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等都歸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全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集中釋放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一舉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靈活性,推動農村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并不斷提出放活農村工商業、放活農產品流通、發展多種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增加財政支農投入、調整工農城鄉關系的政策措施?梢哉f,正是農民的“闖一闖”,中央的“試一試”“看一看”,促成了農村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
記者:農村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帶來了物質生產成果巨大積累,同時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供給,怎么看40年農村改革開放的制度性成就?
宋洪遠: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一改革,理順了國家、集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
全面放開農產品流通,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農業市場經濟制度。分品種、分領域逐步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實行多主體經營、多渠道流通和自由購銷,同時逐步放開農產品價格。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支持鼓勵農村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不僅是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農產品市場供應的日益豐富,更有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戶家庭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蓬勃發展。
全面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相對封閉,農村人口非農就業和向城市轉移受到限制。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城門逐步打開,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加強農業支持保護,廢除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著力改善農村民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普遍建立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救濟制度。
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記者:我們黨始終把“三農”工作當作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重農抓糧,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這40年農村改革的經驗體現在哪些方面?
段應碧: 農村改革之所以能夠率先突破、不斷前進,值得總結的經驗很多。這些經驗是我們在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不斷前進,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的重要法寶。
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要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須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基本供應問題,是農業農村改革的基礎和必要條件。
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市場化取向是農村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也是40年農村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從推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開始,農村改革就以引入并不斷增強市場機制作用為主要特征。通過創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放開市場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培育農業農村市場經濟主體,將堅持社會主義與發展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推動我國從溫飽型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邁進。
始終堅持解放思想。40年農業農村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40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斷深化對改革開放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政策創新和實踐創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行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根據變化的形勢要求,作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把對農村改革開放的認識推進到全新的高度,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始終堅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農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參與者,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在曲折中不斷前行并取得輝煌成就,正是因為我們充分相信農民的智慧,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農村改革就是從群眾首創到頂層設計,再由頂層設計進而推動群眾創造的偉大實踐。鄉鎮企業、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三權分置”等,都是農民在實踐中的探索創造而后升華成為指導農村改革發展實踐的政策舉措。發自農民群眾首創的農村改革,推動了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破除了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始終堅持農業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之初,為解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問題,農業對外開放實行“引進來”戰略。隨著國內農業生產和供求關系的變化,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農業對外開放轉變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進行。進入21世紀,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農業逐步融入世界農業的發展進程,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業對外開放的穩妥、有序擴大,促進了我國農業升級、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始終堅持黨管“三農”工作。解決好“三農”問題,關鍵在于黨的領導。黨管農村,是我們破解農村改革發展難題的傳家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變,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優良傳統不丟,使得農業農村發展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康莊大道一路披荊斬棘,不斷開創新局面。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農村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記者:我國農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農村改革的攻堅任務十分艱巨,請問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應該把握哪些原則?
段應碧:黨的十九大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提出了實施這一戰略的總要求,就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參與全面現代化的進程、共享全面現代化的成果。
宋洪遠: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讓農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時,積極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堅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大為突出。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打破鄉村要素單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進城與下鄉的通道,引導、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包括資金、管理、人才、技術等向鄉村流動,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段應碧:還要進一步加大農民權益保護力度,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必須把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一件找出來、一個一個解決好,不開空頭支票,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進一步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度,堅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鄉村振興。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堅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切忌貪大求快、刮風,防止走彎路、翻燒餅。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基層和農民創新創造總結出來、推廣開來,成為農村改革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優良傳統。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