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周期從塊莖到塊莖,無性生長周期從塊莖到塊莖。用適當的方法播種馬鈴薯種子后,幼芽出土后根部開始生長。這一階段的營養主要由馬鈴薯母本提供。隨著地上部分的生長和葉片的形成,植物逐漸開始為自己的生長提供養分。據估計,當葉面積達到300~400平方厘米時,植株開始不需要從母馬鈴薯中獲得營養。當匍匐莖開始在地下部分產生時,地上的枝條開始產生幼嫩的莖。
當莖在地上繼續生長時,匍匐莖停止伸長,在第一節和第二節開始膨脹。塊莖的形成始于開花前后,但與塊莖形成沒有直接關系。同一株的塊莖均在2周內形成,但均為早、晚。因此,所有的塊莖植物,無論他們的最終大小,他們的生理年齡大致相同。同一株塊莖大小的差異是由于不同塊莖生長過程中的養分競爭所致,而不是因為塊莖的形成早晚不同。塊莖形成初期,隨著水分和淀粉的積累,細胞數先增加后增加。
結果表明,當50%的莖葉黃不能進行光合合成碳水化合物時,塊莖的生長幾乎停止。馬鈴薯從塊莖到塊莖的整個營養生長期隨品種、生理狀況和播期環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溫帶一般在90~150天之間。從(TPS)到種子的有性循環,馬鈴薯是由馬鈴薯生產的。然而,在我國一些地區,實心種子也被用作馬鈴薯生產的種子,利用有性雜交的方法在馬鈴薯品種育種中使用實心種子也是必要的。
無花果顯示了種子有性生殖的生長周期。2-12與以塊莖為種源的馬鈴薯生產相比,實際種子的生產具有以下特點。(1)優勢:馬鈴薯病害大多不通過種子傳播,而許多病毒病、細菌性病害和真菌病以及多種害蟲可通過種子塊莖傳播給下一代,種子比種子馬鈴薯更易于貯藏和運輸;利用種子生產馬鈴薯生產的塊莖全部可供食用,而馬鈴薯種子生產則需保留10%左右的產量用于下一種馬鈴薯,使用實生苗比塊莖便宜得多。
(2)缺點:由于幼苗必須經歷種子萌發和幼苗發育階段,生長周期遠遠長于塊莖繁殖周期(約3~5周),作物栽培和管理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工作,如額外的育苗、移栽等。在相同生長條件下,馬鈴薯幼苗比馬鈴薯幼苗更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溫度是嚴格的,它將緩慢增長在不到15℃,它將更容易增長超過25℃。如果再加上光照不足,幼苗會變成較小的葉子,莖變脆,葉子變黃。
從種子到種子的生長發育各不相同,在田間生長過程中表現較差,如早熟、晚熟、塊莖圓形長形、芽眼深淺等。塊莖的品質和品質是混合的,馬鈴薯種子生長的植株是由同一無性系的高純度品種引起的。種子產生的植株產生長匍匐莖,塊莖形成時間不規則。(3)幼苗生長發育:完全成熟的新種子一般有6個月左右的休眠期,未成熟種子的休眠期較長。貯藏1年后,種子發芽率較高。
種子在低溫干燥條件下貯藏7~8年,種子的發芽率仍為70%和80%,但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種子的發芽率下降。在密封干燥條件下,種子可保存10年。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525℃。休眠期種子發芽率很低。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必須通過化學或物理處理打破種子的休眠。結果表明,1500 mg/L赤霉素溶液12h對馬鈴薯種子萌發效果最好。馬鈴薯種子的根先從種皮上突出,然后在芽萌發過程中長出兩個子葉。
播種后,土壤中的幼根發育為細長的主根,有2片真葉,主根長3 cm。隨著幼苗的生長,許多側根和分枝根在主根上逐漸生長。復葉出現在7~8葉后。種子塊莖不同于塊莖種子植物。地上沒有地下莖、莖和根,因此幼苗可以從上部莖節產生匍匐莖,然后匍匐莖在土壤中形成塊莖。由于莖下部節產生的匍匐莖在不適宜的條件下會變成分枝,不能形成塊莖,因此在地下莖下部埋節對匍匐莖的生長和塊莖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直播馬鈴薯種子需要很高的土地準備和管理條件,因此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生產馬鈴薯種子,很難生產馬鈴薯塊莖。苗期初期根系發育不發達,植株生長緩慢。為了在當年獲得更高的產量,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早期育苗,或在苗床上直接生產馬鈴薯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