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網站2月21日消息,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兑c》指出,提升大豆和油料供給能力,力爭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全文如下:
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
2018年,全國種植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農業農村部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穩定優化糧食生產,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糧食再獲好收成,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棉油糖、果菜茶等農產品供給充裕。優質綠色農產品比重提升,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更趨合理。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擴大到3000萬畝。種植業形勢持續穩中向好,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鞏固種植業發展好形勢,對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種植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適應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對種植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創新思路謀發展,聚焦重點抓落實,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種植業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重點任務上,著力守住“一條底線”、突出“兩個重點”,堅持“三個注重”!耙粭l底線”,就是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堅持不懈穩定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總產量穩定在2018年水平。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皟蓚重點”:一是質量興農。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細里做,繼續調減低質、低效和不對路品種,增加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推進種植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二是綠色發展。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擴大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和全程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試點,保持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深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快節水農業發展,開展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促進生產生態系統循環銜接!叭齻注重”:一是注重創新驅動。加快突破種植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綠色投入品、農機農藝融合等領域自主創新。深入推進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二是注重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蠶桑、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健全產業標準體系,扶持發展統防統治等生產性服務,推進品牌創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注重基礎建設。加快劃定“兩區”。鞏固“大棚房”問題整治成果,嚴格設施農用地管理。加強農藥管理體系建設,控制農藥產業風險。
一、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1.穩住糧食生產。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加強政策宣傳,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力爭稻谷、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落實地方政府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繼續開展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延伸績效管理,推動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提升大豆和油料供給能力。落實加強油料生產保障供給的意見,組織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推進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行動,進一步提高大豆補貼標準,擴大東北、黃淮海地區大豆面積,研發推廣高產高油高蛋白新品種。大力發展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擴大黃淮海地區花生種植。力爭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積增加500萬畝以上。
3.保證棉糖自給水平。完善棉花、糖料扶持政策,促進棉糖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鼓勵規;a,力爭將棉花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糖料面積穩定在2300萬畝左右,保證必要的自給水平。積極推廣高品質棉花、“雙高”甘蔗,因地制宜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4.鞏固提高生產能力。配合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確保按期完成10.58億畝劃定任務。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口糧田,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謴蛦有陆畠炠|棉生產基地建設,將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范圍覆蓋到劃定的所有保護區。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5.按時保質完成“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堅決打贏“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這場硬仗,把清理排查貫穿專項行動全過程,深入查、徹底查、反復查,倒排工期、掛牌督辦,堅決整治、加快整改,確保按時保質完成清理整治任務。鞏固“大棚房”問題清理整治成果,推進設施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6.加快技術集成創新推廣。結合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選擇325個重點縣整建制推進,聚集重點作物,突出大豆、油菜等市場緊缺產品及蠶桑、中藥材等特色作物。聚焦重點環節,加快突破種植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綠色投入品、農機農藝融合等領域自主創新,集成“全環節”標準化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構建“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全鏈條”產業融合模式,引領“全縣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7.推進科學防災減災。加強災情監測預警,密切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研判全年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關注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早制定應對預案。順應天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適應性種植,推進主動避災。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落實防災減災關鍵技術,推進科學抗災。指導農民搞好生產恢復,加大對重災區支持力度,實現有效救災。
8.加強重大病蟲疫情防控。繼續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完善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網點,全面推行重大病蟲疫情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監測預警。加強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玉米螟、粘蟲、蝗蟲等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病蟲害統防統治、聯防聯控和應急防治,確?傮w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密切關注大豆點蜂緣蝽、草地貪夜蛾等新發病蟲發展動態,強化技術研發儲備。突出抓好柑橘黃龍病、蘋果蠹蛾、紅火蟻、馬鈴薯甲蟲等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強化海南、甘肅等良種繁育基地疫情監測與檢疫監管,深入推進跨區植物檢疫執法行動,遏制重大植物疫情蔓延成災。
二、堅持優化供給,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
9.優化種植結構。鞏固非優勢區玉米結構調整成果,適當調減低質低效區水稻種植,調減東北地下水超采區井灌稻種植。繼續優化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區種植結構,減少高耗水作物。適當調減西南西北條銹病菌源區和江淮赤霉病易發區的小麥。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
10.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專用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等,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種植效益。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產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蠶桑、花卉等產業,支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落實《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道地藥材基地。穩定設施蔬菜面積,優化區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應。
11.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組織科研、生產、加工等部門聯合攻關,促進馬鈴薯主食產業提檔升級。繼續實施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試點,優化原料薯供應,篩選一批干物質含量高、具有功能性成分的加工專用型品種,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原料薯來源。優化主食加工工藝,完善產品配方及工藝流程,提高全粉含量,開發色香味形俱佳的新一代主食產品。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新建一批主食加工生產線,擴大主食加工產能。廣泛開展宣傳,組織主食產品消費體驗、特定群體營養餐、大眾群體放心餐活動,推動主食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
12.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種養結合,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產加銷銜接,大力發展訂單生產,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支持新型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性服務,為一家一戶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茶葉、油菜、水果等優勢產區,因地制宜發展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旅融合,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
三、堅持綠色引領,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13.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保持化肥使用量負增長,確保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繼續選擇300個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加強農企合作,加快技術集成創新,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提煉一批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建設一批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范基地,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結合延伸績效管理,將化肥使用量負增長目標任務分解到省、市、縣。加強宣傳引導,普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增強科學施肥意識。
14.深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結合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繼續在蘋果、柑橘、設施蔬菜、茶葉優勢產區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將試點規模擴大到175個縣,將實施范圍擴大到東北設施蔬菜。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民多用有機肥。對首批100個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系統總結技術規程、推廣模式、運行機制,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組織方式和技術模式,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在更大范圍實施。
15.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轉變病蟲防控方式,大力推廣化學農藥替代、精準高效施藥、輪換用藥等科學用藥技術。加快新型植保機械推廣應用步伐,進一步提高農藥施用效率和利用率。大力扶持發展植保專業服務組織,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強化示范引領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統防統治覆蓋率和技術到位率。在糧食主產區和果菜茶優勢區,打造一批全程綠色防控示范樣板,帶動引領農藥大面積減量增效,力爭主要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繼續保持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16.加快發展節水農業。結合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玉米、馬鈴薯、棉花、蔬菜、瓜果等作物為重點,以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在農田基礎設施較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采用膜下滴灌、淺埋滴灌、壟膜溝灌等模式,建立灌溉施肥制度,配套水溶肥料,實現水肥耦合。在干旱缺水、地下水超采等地區,以蓄集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為核心,采用新型軟體集雨技術,充分利用窖面、設施棚面及園區道路等作為集雨面,蓄集自然降水,實現集雨補灌。繼續組織實施墑情監測,應用現代化手段完善墑情監測網絡體系,為指導農民適墑播種、抗旱保墑、高效節水灌溉提供科學依據。
17.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進一步完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鞏固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成果。調整優化試點區域,將東北地區已實施3年到期的輪作試點面積退出,重點支持長江流域水稻油菜、黃淮海地區玉米大豆輪作試點;適當增加黑龍江地下水超采區井灌稻休耕試點面積,并與三江平原灌區田間配套工程相結合,推進以地表水置換地下水。鼓勵試點省探索生態修復型、地力提升型、供求調節型等輪作休耕模式,豐富綠色種植制度內涵。繼續開展試點區耕地質量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第三方評估,確保完成3000萬畝輪作休耕試點任務。
四、堅持質量興農,促進種植業提質增效
18.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制定修訂一批肥料安全性標準。完善農藥標準框架,制定修訂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加快農藥分析方法通用標準制定。推進按標生產,在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加快集成組裝一批標準化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建設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19.優化產地環境。實施設施蔬菜凈土工程,針對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突出問題,選擇一批設施蔬菜大縣大市,開展土壤改良治理試點,推廣輪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模式,緩解連作障礙,減輕土傳病害。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防止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染,保障公眾健康,保護生態環境。
20.推進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在打造優質糧棉油糖生產基地的同時,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快品種改良,選育一批適銷對路、熟期合理、品質優良的品種,通過搜集恢復、提純復壯、搶救保護,恢復一批傳統特色當家品種。結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一批果菜茶、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促進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品質提升,推進果茶優勢產區老果茶園改造,重點改造園齡20年以上的老果茶園,提高優質果茶供給水平。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果菜茶產品質量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21.加強品牌建設。依托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及大型企業集團,在糧食主產區、果菜茶優勢產區創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質好、叫得響、占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復老技藝、開發新產品”的思路,創新品牌營銷推介,塑造一批國家級農業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辦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展會,樹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
22.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新要求,嚴格農藥使用監管。開展高毒農藥和老舊農藥風險監測評價,建立農藥禁限用和淘汰的預警機制。加快小宗作物群組化試驗研究,逐步解決小宗作物用藥短缺問題。加強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的監督檢查,率先在果菜茶規模生產主體實行農藥使用檔案記錄制度,加大違規使用高毒、高風險農藥的查處力度,提升科學用藥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3.扎實推進產業扶貧。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定點扶貧地區,選準特色產業,明確幫扶措施,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著眼資源優勢,發展長效扶貧產業,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在貧困地區加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促進節本增效、增產增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繼續開展“萬名農技人員進山上壩行動”,組織種植業專家組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加大特色產業技能培訓,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支持貧困地區開展特色產品產銷對接,著力解決產銷脫節、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
五、堅持依法行政,加力推進種植業法制建設
24.強化農藥監管能力建設。全面貫徹《農藥管理條例》,落實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農藥監管職責,強化農藥監管隊伍及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等信息監測網絡,建立健全農藥質量追溯體系和誠信體系。完善工作規則,優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農藥依法監管和科學管理的水平。研究農藥產業政策,優化產業布局,促進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
25.規范行政審批。完善農藥登記評審制度,嚴格評審標準,規范評審程序,落實信息公開制度。優化肥料登記審批制度,精簡審批事項,將部分肥料品種審批登記權限下放。推進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換屆,修訂評審委員會章程,規范審批流程,嚴格審批制度。全面落實技術審查規定,加強對檢測機構監督管理,完善肥料登記信息發布制度。規范國外引種檢疫審批,完善專家評審和風險評估制度,強化后續監管,保障引種安全。
26.嚴格行政執法。加強農藥市場監管,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重點開展農藥隱性添加、出口轉內銷等專項檢查,對主要農藥市場、“黑名單”農藥企業加大抽查力度,嚴肅查處制售假劣農藥等違法行為。在關鍵季節組織開展農藥行業安全生產檢查,指導督促農藥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防范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加強肥料市場監管,組織開展肥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維護農民和合法企業利益。加強信息公開,對農藥、肥料、國外引種檢疫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管信息及時依法公開。
27.加快立法進程。推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出臺,制修訂《農作物病蟲害分類管理辦法》《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研究制定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加強《肥料管理條例》立法調研,積極推動立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