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社會主義市場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張雄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自己的故事,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市場競爭伴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和虛擬化的深度推進,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史無前例,配置市場的精神資源更顯緊迫和重要,F代市場精神主要強調五點,崇尚市場自由的精神、追求平等的精神、守護契約精神、遵循經濟理性的精神、倡導企業家的“創造性破壞”精神。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精神,社會主義市場精神有著特殊的三個方面,追求全球經濟正義的原則、追求歷史進步的尺度、追求經濟利益最優化實現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精神,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存在與發展的精神動力因和目的因,全面反映了我國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根本屬性,并通過內化到企業家的心理、情緒、意志中,構成企業家精神養成的重要基礎和價值觀前提。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紅宇:中國農業多元化影響農業發展現代化道路】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與美國的平原農業、以色列的旱作農業、荷蘭的設施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相比,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決定了我國產業發展類型的多元。應立足于不同資源稟賦和生產條件,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應該認識到,產業形態的多元蘊藏著我國農業深厚的潛在競爭力,而新產業新業態可以拓展產業發展邊界、厚植產業發展基礎。應著眼于提升農業競爭力這一重要目標,大力培育發展多元化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大,因而經營主體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應根據各地實際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特點,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差異化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激活農業發展的各種資源要素。推動新時代農業發展,還應通過多元化政策組合,靶向定位、精準施策,持續促進農業競爭力提升。鼓勵各地創新農業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組合效應,強化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政策引導。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慶松:“三大里程碑”是歷史偶然也是發展必然】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郭慶松認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三大歷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揭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邏輯,昭示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外在張力;三大里程碑既是那個時代的坐標,也為之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建立中國共產黨,為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了政治條件、思想前提、實踐基礎;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三大里程碑,不僅是屬于中國的,而且是屬于世界的,其外在張力主要表現為中國發展進步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廣泛關注并取得明顯成效,對于加快各國發展進程、改善沿線民生、開辟互利共贏光明前景,已經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靖鳴:提高教育輿情應對水平,直面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靖鳴認為,當下,教育事業的發展面臨社會轉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各種教育意見、觀點的摩擦甚至對立,相關主體合理訴求的相互碰撞,已成為教育發展難以解決卻又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教育輿情事件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和處置,會直接導致事件放大和升級,甚至對教育工作和教育事業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做好輿情處置工作,領導是關鍵,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輿情應對處置工作,考驗的是領導的輿情處理能力與輿情引導力。一是健全輿情預警應對機制,加強教育輿情信息收集和研判工作;二是要樹立真誠負責的態度,積極主動應對處置教育輿情;三是徹查輿情事件原委、迅速問責,切實解決現實問題;四是運用各種信息發布平臺,動態及時地發布輿情及其處置信息,引導輿論,化解輿情;五是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有效化解教育輿情。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陳來:中日韓儒學的不同特點】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指出,從大視野看,儒學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文化,至少是東亞(中日韓以及越南)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傳統。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由于各民族本地的傳統不同,精神氣質不一樣,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一樣,造成文化的差異,在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日本、韓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中國的儒學雖然也提倡“義”,也重視“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日本儒學雖然也講“仁”與“義”,但更突出“忠勇”的價值;韓國儒學雖然在理論上兼重仁義禮智信五常,但因為有士禍的歷史、外患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更加注重“義節”的精神!叭省卑氖且环N和諧原則,“義”所凸顯的是正義原則,“忠”體現的是秩序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是現代東亞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需的。
摘編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