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生長和發育,遵循一定的生物學規律,但同樣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從外部形態看,一棵完整的栽培種花生植株包括:種子、根、莖(主莖和分枝)、葉、花、果針、莢果等部分。目前,國內從栽培研究角度出發,一般將花生一生分為種子發芽出苗期、幼苗期、開花下針期、結莢期和飽果成熟期5個基本生育時期。
一、種子的形態特征
1.形態特征。
花生種子通稱花生仁或花生米,著生在莢果的腹縫線上。成熟的種子一般子葉端鈍圓或較平,胚端較突出,形狀可分為橢圓形、三角形、桃圓形、圓錐形和圓柱形5種。品種間種子形態差異較大,基本上受莢果形狀制約,同時與栽培條件亦有一定關系。如普通型品種種子多為橢圓形、較大而長,珍珠豆型品種多為桃型、較小而短。品種間種子大小差異很大,主要取決于品種遺傳,自然條件和栽培措施對其亦有相當影響。通常以飽滿種子的百仁重表示種子大小,大體可分為大粒種、中粒種、小粒種3種。百仁重在80克以上為大粒種,50~80克為中粒種,在50克以下為小粒種。而以每千克籽仁粒數表示批量收獲花生產品種子的實際大小,是產量構成因素之一,與種子成熟度和栽培條件密切相關。適宜的環境和良好的栽培條件有利于莢果充實飽滿。成熟度好的種子所含養分多,播種出苗后長勢強、苗子壯。未成熟的種子含油少,而糖和游離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播種后吸水力強,發芽較快,但由于含養分少,未必早出苗,發芽率往往較低、苗勢較弱。在兩室莢果中,通常前室種子(通稱先豆)較后室種子(通稱基豆)發育晚,重量輕。
2.組成結構。
花生種子由種皮、胚兩部分組成。胚又分為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4部分,而胚乳在種子發育的中途敗育,偶在胚芽上方可見一薄膜狀胚乳遺跡。種子近尖端部分種皮表面有一個白痕為種臍。種皮由珠被發育而來,分3層:外表皮具有色素;中間層為若干層薄壁細胞(成熟時擠扁);內表皮成熟時因品種不同呈白色或金黃色。有些品種外表皮易裂開,呈白色裂紋,影響外觀,易染黃曲霉菌,為外貿所禁忌。種皮出現裂紋與種皮結構有關,與生育后期土壤干、濕變化等環境條件亦有一定關系;ㄉN皮的顏色(以曬干新剝殼的成熟種子為準)大體有白、粉紅、褐、紫、紫黑、黑紅、紅白相間色和紫白相間色等,以粉紅色品種最多。種皮顏色受環境和栽培條件影響甚小,可作為區分花生品種的特征之一。種皮主要對種子起保護作用,防止微生物的侵染和重金屬毒害等。近年來研究認為,在花生莢果諸多抗黃曲霉素污染性狀中,種皮結構最為可靠。種皮表面蠟質勻而厚、細胞排列緊密、透性低、種臍小的品種(系),抗黃曲霉素污染性能較強。
胚的各部分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子葉兩片,特別肥厚,呈乳白色,有光澤,富含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重量占種子重的90%以上。子葉能為種子萌發過程中的器官分化與形成提供營養。子葉大小及出苗后完整與否對幼苗長勢強弱和未來產量有重要關系,因此選用一級大粒健全種子,是培育花生壯苗和取得高產的基礎。胚芽白色,由1個主芽和2個子葉節側芽組成,主芽發育成主莖,子葉節側芽發育成第1對側枝。成熟種子內,主芽上已可見2片幼小真葉和3個真葉原基;兩個側芽上各具鱗葉1~2片及1片幼小真葉,并有2~3片葉原基,在鱗葉葉腋內已有1~2個二次芽原基。胚根突出于兩片子葉之外,呈短喙狀,將來發育成主根。胚根和子葉節之間為下胚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