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生苗主要作為砧木或直接用于綠化造林。楊梅種子的采集可通過以下四個途徑獲得:一是采集完全成熟的野生楊梅的果實,加水漚,讓其腐爛,然后清洗取出種子;二是收集栽培品種成熟時的落果剔除未成熟果,取出種子;三是從加工廠或收購部門收集未受損的栽培品種的種子(加工時未進行高溫處理的種子才可用);四是收集人們食用后的種子。栽培品種的種子果大種子也大,出籽率6%~7.5%,野生楊梅果實和種子都較小,但出籽率高,可高達20%~30%。種子發芽率與其飽滿度有密切關系,因此,不論栽培品種或野生楊梅,種用果實均應在充分成熟后收集,以提高發芽率。將收集的種子,在清水中漂洗干凈,除去其表面殘留的果肉,然后置于無直射光照的通風、干燥處晾干外殼水分(5~9天),切忌在陽光下暴曬,以免喪失發芽率,等到種子干燥后,貯藏待用。貯藏方法有“干藏法”和“濕藏法”兩種。
干藏法,即將盛裝種子的棉麻袋或編織袋,在室內懸空掛藏,經4~5個月貯藏后,于當年11月份播種。沙藏法,即采用濕沙(其濕度標準是手捏之成團,觸之即散)層積或混合貯藏,種子與濕沙的比例為1:3,底部鋪沙6~7厘米厚,然后一層種子一層沙,最后蓋沙一層。貯藏地點可選在室內的泥地、磚地或水泥地,若選在室外貯藏,上面必須有遮蓋,四周開好排水溝,以防積水霉爛。貯藏期間要經常檢查,適當翻動,防止高溫高濕霉變或濕沙干燥,鼠獸剝食。干藏法方便,且發芽率高,現多采用此法。
播種
楊梅以秋播為主,一般以11月上旬為宜。播種前,趁晴天將圃地翻耕、曬白、平整,施人少量腐熟的有機肥,開溝作畦。畦寬60~80厘米,長度依地形而定,在畦面撒上一層10~12厘米紅黃壤的新土加少量多菌靈,以減少雜草和病菌侵害。播種方法一般都采用撒播,種子在播前可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溶液中浸泡消毒1小時,以減少苗期病害。播種量視種源而定,栽培品種種子發芽率只有20%~30%,播種量一般為1.5~2.0千克/平方米,野生楊梅種子發芽率可達50%~60%,播種量一般為1.25~1.5千克/平方米。將備用種子密播一層于苗床上,稍加鎮壓,或用木板輕壓種子入土,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然后覆蓋0.03米厚的濕潤河沙,沙面上蓋一層薄膜,膜上加0.04米厚的黃土,再覆0.2米厚的雜草。這種覆蓋法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河沙保濕、保溫、通透性好的物理性能,而薄膜可阻止苗床水分蒸發和雜草生長,又能隔離伏天高溫輻射和雨水沖擊。
播后應經常注意管理、觀察,有效防止人、畜、鼠、蟲對種子、幼苗的危害。翌年春季出苗時,應及時揭除薄膜上覆蓋物,并改平膜為棚膜,如遇春季的突發性高溫,應及時揭膜通風、降溫。移苗前夕,可全部揭去薄膜,進行煉苗,以促使跟群旺盛,苗木粗壯。
實生小苗的移栽
實生苗出土以后,經精細管理,4月中下旬,當苗高達10厘米左右、4~5片真葉時,選擇無風的陰天或晴天的早晚進行帶土移栽。移植前,應對苗木進行噴藥殺菌,以降低發病率,藥劑可用50%多菌靈或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溶,等藥液干后起苗。對繁殖圃的土地經翻耕、曬干后整理成寬度1米的畦,每畝施腐熟餅肥100千克或廄肥1000千克及200千克的草木肥作基肥,并按每畝25千克的用量在畦面上撒施石灰,然后按株距8~10厘米,行距30~35厘米的規格移栽小苗,每畝定植數為 8萬株,栽后應及時澆足定根水。若苗木需進行長委運 100株捆為1把,用薄膜或紙張包裹,放人紙板箱容器內:并注意保濕,避免風吹日曬。
實生小苗移栽后的管理
小苗移栽后,不能馬上施肥。楊梅實生小苗對肥料反應十分敏感,即使施用少量的薄肥也易引起苗木死亡。一般待苗高達30厘米或新葉抽生4~5片后,方可用10%的人糞尿或3%的尿素液澆施,且肥液不能觸及葉片。以后每隔半個月澆一次2%的復合肥液或稀人糞尿液,以薄施勤施促進苗木生長。7~8月份遇干旱季節應注意及時灌水,并做好苗木炭疽病、立枯病和苗木蟲害的防治,藥劑可用600~8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此外,還應注意平時勤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結,防止雜草與苗木爭奪養分。次年春季當苗高達50厘米、莖粗達0.6厘米時即可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