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了良好開局。根據《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2012—2018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3.46提升至76.12,在資源節約與保育、生態環境安全、綠色產品供給、生活富裕美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礎支撐。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與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農業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鞏固農業綠色發展良好勢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認識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科學認識農業綠色發展。從歷史實踐看,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寶貴結晶。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用養結合的地力觀,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等,為推動當代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從現實舉措看,農業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創建兩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標志著我們黨對農業綠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從世界潮流看,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充分借鑒上個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從過去簡單注重環保向生命共同體的高度轉變,關注資源、安全、健康、產業、環境多重目標協同實現。從科技進步看,農業綠色發展是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型育種、栽培技術的研發應用,農業生產技術正在由依靠增加肥、藥、水、勞動力等實現增產增收向減少肥、藥、水、勞動力等實現增產增收轉變。這為不斷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開辟了新途徑。
用科學思維和方法謀劃農業綠色發展。一方面,守底線、把全局、重創新。堅守糧食安全底線、耕地數量與質量紅線和水資源紅線,從農業綠色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復雜性出發,加強戰略謀劃、強化風險應對、堅持久久為功,推動農業發展從思想觀念到方式方法、從政策舉措到工作安排的全面變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增強系統思維,堅持統籌兼顧。農業綠色發展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需要系統研究把握土、水、氣、種、肥、藥、廢棄物和生物多樣性等農業綠色發展諸要素的內在規律,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統籌兼顧、協調推進,重點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以最小投入和環境代價實現最好產出和效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遵循科學路徑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綠色發展理論研究,聚焦農業綠色發展基礎理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持續深化理論研究、豐富理論內涵,破除思想觀念障礙。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研發應用,面對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與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要求,圍繞“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要素投入精準環保、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質量標準規范完備”,按照系統、集成、智能的思路,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創新集成綠色農業技術,加快綠色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應用,推動農業科技綠色轉型。優化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制度環境,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投入補貼制度,強化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金融激勵等政策支持,注重發揮好金融和保險的作用;完善綠色農業相關法律法規,構建標準明確、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環境。加強農業綠色發展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數字化建設,加快建立農業綠色標準體系,實施達標提質行動,引導經營主體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管;以綠色為導向,優化農村一、二、三產業,增加農村生態服務產品供給;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激發各類主體內生動力,引導農業綠色發展走良性可持續之路;注重大數據建設,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為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