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而生向日葵,幾乎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從“向日葵,像太陽”的兒歌,到曾經只在春節才能吃到如今已淪為日常的葵花籽;從越來越多進入廚房的葵花籽油,到金黃一片供人觀賞的向日葵花田.....
那么,生活中如此常見的向日葵,我們真的了解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自以為無比熟悉的向日葵,竟然還有這么多讓我驚訝的花事!
【一】家譜
如果說向日葵跟菊花是近親,你會不會張大嘴巴?從植物DNA來說,向日葵是菊科向日葵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菊花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就是說,向日葵跟菊花有同一個爺爺!難怪—向日葵的碩大花盤跟菊花花朵頗有幾分神似;就連葉子,也有幾分相似(當然,無論花還是葉,就尺寸而言,向日葵和菊花的差異都是姚明和馬爸爸級別的)。
【二】種類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向日葵就是那個提供葵花籽給我們“嗑”和供鳥兒啄食的“食用”類植物,實際上,除此之外,還有另外的“觀賞”類向日葵,無花粉不產籽,我們近些年看到的向日葵花田里種植的多是此“觀賞”類。
【三】植株形態
通常的向日葵大多2.5-3.5米高,花盤金黃,花盤20-30厘米;
但實際上,就植株高度而言,向日葵家族最主要的60多個品種中,有低矮的“陽關微笑”,短日照條件下栽種在小盆里,只能長到15厘米左右,長日照條件下,栽在大容器,也只能生長到38-50厘米;同時也有高達10多米的巨人,根據1567年的科學文獻報告,種植在意大利帕多瓦的向日葵竟然高達12米!
而向日葵的花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不僅有常見的黃色系,還有紅色(紅月亮、紅日等)、雙色(火環、圣丹斯小向日葵等)、深紅色(天鵝絨女王)、陶罐紅、酒紅色、檸檬黃等,多達幾十種;
向日葵的花盤,也大小不一,小的不到10厘米(桃情),大的50厘米(大灰條)!
這樣的植株形態,也是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四】向日特性
我們熟悉的向日葵,其實并非全株向日,也不是一直向日,只在其生長前期的幼株頂端及中期的幼嫩花盤會跟著太陽轉動。也就是說,向日葵從發芽到花盤盛開之前這一段時間,是向日的—它的葉子和花盤在白天追隨太陽從東轉向西,不過不是即時的跟隨,根據d植物學家的測量,其花盤的指向落后太陽大約12度,即48分鐘;太陽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盤又慢慢往回擺,在大約凌晨3點時,又朝向東方等待太陽升起。
【五】名稱來源
向日葵又名朝陽花、葵花、向陽花、望日葵、轉日蓮,因其花盤常朝著太陽而得名;向日葵的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名稱Tournesol,Girasol和Girasol,同漢語名稱一樣,也是基于“向日”這一特性來的;但其英語名稱“Sunflower”卻不是因為它的向陽特性,而是因為其金黃花開似太陽的緣故。
【六】產地來源
向日葵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當然地認為它就是原產我國的本土植物。
事實上,向日葵原產北美,野生種主要分布在北緯30°-52°之間的北美洲南部、西部及秘魯和墨西哥北部地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把向日葵帶到歐洲,開始在西班牙的馬德里植物園種植觀賞,后整個歐洲大陸都有種植。
大約在明朝中期,向日葵傳入我國,除了東南沿海一路外,還有可能自西南邊疆傳入。明代嘉靖43年(1564)浙江《臨山衛志》是向日葵在中國的最早記載,雖然僅有“向日葵”這一名稱記載;而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是明末學者趙崡所著《植品》,該書出版于1617年(萬歷四十五年),其中明確寫道:“又有向日菊者,萬歷間西番僧攜種入中國。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盤,隨日所向;ù箝_則盤重,不能復轉!边@段文字不僅明確指出向日葵是由西方來華傳教士引入的異域植物,而且非常準確地描述了向日葵花盤向日的習性。
【七】價值
向日葵種子可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花朵碩大明艷,極具觀賞性;它的種子、花盤、莖髓、葉、花、根等均可入藥,全株具有強大的藥用價值;還有更厲害的,是向日葵植株的土壤凈化能力—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后,面對難以代謝的銫137,日本政府想出了一個對策:種植向日葵。
當向日葵扎根土壤,利用其根系吸收養分的同時,也是一個對有害污染物進行提取、降解、過濾、固定或者揮發的過程,向日葵這種修復土壤的功能,幾乎貫穿在它的整個生長過程中;除了對金屬污染物較強的抵御能力,向日葵能夠吸收有害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是其根部的富集作用—向日葵深入土壤的根部能將污染物吸收、存儲在向日葵的枝干內部,實現重金屬物質“由下到上”的轉移,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不得不說,厲害了,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