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暖花開好時節。天剛蒙蒙亮,勤勞的鐘山區大河鎮大橋社區村民便來到田間地頭,翻土、種地、采摘、清洗、打包,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符英就是其中的一員。早上6點,她便戴上袖套、系上圍裙、拿上工具,開始在壩區里采摘芹菜。
采摘完后,她又推著裝滿芹菜的手推車趕到蔬菜收購集散點,進行清洗和分揀包裝,然后等待貨車來拉貨。
中午11時,指定商販前來收貨,過稱、裝車、算賬、付錢,符英揣著紅紅的鈔票回了家!拔壹业夭欢,所以我只種收購價比較高一點的蔬菜,一年下來,收成也不錯!彼龢纷套痰卣f。
在蔬菜基地的另一邊,村民李光全順著地里的機耕道一家一家收購蔬菜,足量后,便開著大貨車拉到大埡口蔬菜批發市場售賣。與符英不同的是,作為基地的第二代人,李光全已有好幾年不種地了,他有了一個新身份——蔬菜經紀人,就是負責統計好市場需求訂單后,給周邊農戶下單。
“以前,我只種了三五畝菜,客戶覺得少!崩罟馊f,自從做了蔬菜批發,不僅滿足了客戶需求,現在年收入大約在十萬元左右,蔬菜還發往周邊的威寧、納雍等地。
李光全用自己的智慧帶領全村200多戶發展蔬菜種植,將地里的小碎銀盤成了大價錢,提高土地的出產率。村里像李光全一樣的批發大戶有4戶、小批發商21戶,他們對接市場,第一時間為種植戶尋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并根據市場反饋引導農戶調整品種、面積,將生產、銷售緊密連接起來,為群眾增收致富開創了有效途徑。
24小時之內,地里成片的蔬菜便搭乘著一輛輛運輸車,從田間地頭走向市民餐桌。
群山環繞中的鐘山區大河鎮大橋村,田壩成片,加上海拔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適宜蔬菜生長,是六盤水市最早的蔬菜基地之一。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解決“三線”建設隊伍的吃菜問題,人們便在大河鎮大橋村種起了蔬菜,當時的蔬菜種植規模就達300余畝。1981年,村里開始修建大棚種植蔬菜,大大縮短了蔬菜的生長周期,讓蔬菜“盡快”上市,大橋蔬菜開始小有名氣。
2018年,我省作出關于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部署以來,我市堅持將壩區建設作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主載體、主戰場、主平臺。大橋壩區則盯準蔬菜產業。
“這片,就是調整后的773畝蔬菜基地,里面種了30余種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品種多、質量好,最重要的是給村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大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厚遠自豪地說,“我們這里離市中心城區較近,交通運輸便利,種出來的各種綠色蔬菜均得到市場的青睞!
曾經的片片田壩連接成了773畝的壩區,涉及農戶852戶3789人。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壩區實現了微耕機耕地,提水灌溉配套設施、管道運行通暢,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農戶們還學會了“錯峰種植”,個個底氣足、錢袋鼓、心情美。
“今年我家種植的大蒜長勢太好了,春節前后還賣到了每斤兩元!”村民李興全站在綠油油的蔬菜基地里,笑容滿面。
48歲的李興全已經跟蔬菜種植打了20多年的交道。
“以前,祖祖輩輩都靠種植蔬菜為生,但是零零散散沒有規劃,一年到頭只能種兩季蔬菜。那時候的蔬菜品種比較單一,都是大白菜、蘿卜等,價格也賣不高,一畝地最多收入5000元!
老李的一番話,道出了幾十年來村民按照傳統方式種植蔬菜的痛點——品種少、品質劣、價格低。
然而,這樣的窘境在一次“學習”中迎刃而解!扒皟赡,村里組織我們去云南和山東學習蔬菜種植,并且邀請農業專家來到地里,為我們進行技術培訓。學了后才明白,蔬菜種植也是一門學問!”李興全坦言,正是有了技術,讓他對蔬菜種植充滿信心。
“種菜播種看氣候,施肥澆水要適度,管護照料不能少,一年四季全家飽……”現在,李興全在指導村民種植時,都會把這句順口溜掛在嘴邊,讓地里長出的蔬菜也透出“知識范”。
因為勤學肯干,李興全已成為村里的種植能手,種植一畝蔬菜的收入可達到2萬元。從傳統農民到技術能手,李興全的轉變折射出了大橋村的發展前景。
如今,大橋壩區蔬菜種植已成為全鎮的主導產業,基地也輻射到周邊田間地塊,發展成面積達1200余畝的大型蔬菜基地,從壩區涉及的3個村民組402戶近2000人擴至7個村民組852戶3789人,預計壩區蔬菜銷售年總產值達6000萬元,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