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于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等方面的考慮,農業的發展地位應當說是很難在框框里有所突破的!盎ヂ摼W+”的大風幾乎把中國的各個領域角落都刮到了,互聯網+農業,也不例外。
農業,還得專業的農民去做
農業在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中,屬于第一產業,說到底就是必須的基礎產業,是解決溫飽問題的最根本的產業。在過去一段時間以及未來的很長時間當中,農業的狀態一定是不溫不火的?哭r業發大財,靠建個網站把小麥買到20塊錢一斤,有點癡人說夢了,國家也不允許這樣的結果出現。但是這不并不是說,農業不能發財。只要存在交易,農業也和其他產業一樣,制造需要,滿足稀缺,供不應求,就具備創造財富的條件。
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專業的農民去做,懂得“種地”是基本條件,懂得營銷是市場需求,懂得現代技術應用是農業現代化重要保障,具備了這幾樣起碼的條件才能稱得上是未來農業中的專業農民。專業的農民,才有可能從產品的誕生以及產品的市場銷售整個供應鏈進行管控,發揮現代農業的優勢。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與任何領域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都充滿了對其專業領域的人才的渴望,專業的農民是“互聯網+農業”中的重要的生產要素。
供應鏈管理考驗現代農業
什么叫供應鏈?工業供應鏈囊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一切活動,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農業產品供應鏈基本可以沿用這一概念,供應鏈本身是個復雜的網鏈模式,農產品由于儲存、食品安全、國家戰略等方面的影響,比一般的產品在供應鏈過程中的表現要復雜的多。
新常態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也要受到傳統的“牛鞭效應”影響,所謂的“牛鞭效應”就是指“需求放大效應”,為啥會出現這種效應呢?是因為信息流是逆著供應鏈從下而上的,就是從消費者到供應商的一個過程,在信息流流轉的過程中,傳遞的信息被扭曲了,最終供應商追求利潤的驅動下獲取的市場需求信息被放大了。
在現代農業領域,供應鏈管理還不僅是信息的不對稱,我們知道,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在于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是隨著供應鏈中的各個個體的利益關系更加親密復雜化,個體在進行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也不得不兼顧整條供應鏈上的其他個體的利益。對于農業產品供應鏈,更多的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兼顧農民的利益、經銷商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現代農業的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如何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回歸產品本身價值,稀缺營銷才有意義
一斤葡萄賣到三元、五元一斤,可能更多的是來自于產品本身的價值,一斤葡萄賣到十五元一斤,那么就不單純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了,這十五元里面可能包含了健康、綠色、天然、無公害等概念化的成分,再者可能還包含了運輸成本、儲存成本、人工成本等。那么為什么偏離了產品本身價值的產品還能賣出好價錢?最關鍵的一步是制造了市場上的稀缺,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便是這個道理。但是對于農產品而言,很多時候市場上稀缺性只是暫時的,如果說第一波人開動了腦筋,制造了稀缺概念,第二波人利用稀缺概念掙到了錢,第三波就可能在沒有及時的了解到市場動態,盲目的誤認為市場的稀缺性不復存在了,第三波人就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
大部分農產品短暫的稀缺性迫使農產品經營者必須回歸到其原本的價值,基于其本身的價值基礎之上,再進行品牌建立、概念的附加才有意義。
互聯網+農業首要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
傳統的農業一直的表現是信息化必須薄弱,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從業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在國內基本都處于底層,雖然最近幾年一些農民的社會境遇面臨突變、高升,但是大部分不是來源于農民所參與的農業生產,而是來自于農村的土地變更、房屋拆遷等因素,這些帶不來持續的價值創造。
農業始終是農民得以存在的基礎,農業的產品效益增益也才有可能給農民帶來長久發展,脫離了農業生產的農民不叫農民。就農業發展本身而言,互聯網+,首要解決的是農產品信息流的不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其次解決的才是農產品物流問題。
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最基本的就是快速實現農村信息基礎建設,這個過程中農業的機會不多,更多的責任在于政府是否有能力和決心推動。信息基礎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大量的信息爆發會是階段性的表現,有效的信息篩選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必經之路。農產品物流問題,從目前幾大物流公司的動作來看,似乎不是大問題,物流企業進軍農村市場的意圖早已經付出了實踐,所謂的農村最后一公里物流問題,我個人覺得也不能單純的從空間距離上去理解,更多的需要考慮的出發點應該放在如何實現農村農業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農業,跟風跑活下來不易
從市場規律而言,跟風造成的是產品的稀缺性弱化了,甚至會使得市場短期內難以消納那么多農產品,再加上現實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區域性特點,滯銷的農產品的風險就增加了。
互聯網+農業,究竟有沒有互聯網思維,智慧農業究竟智慧不智慧,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判斷“互聯網+農業”這一切的標準在于是否讓農業取得了良性發展。
農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農產品本身的價值是根本,稀缺性獲利從市場的逐利性來看只是階段性的,而由于現實中的土地利益牽扯面廣,短期內不容易改變,土地的農業使用過程中規劃化效益難以聚集的現狀,基本驅使著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和產品的多元化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模式之一。
農業的發展出路需要像去理解農民一樣質樸的去理解、解讀,不易盲目夸大“互聯網+”在農業發展道路中的作用,可以將互聯網思維、智慧農業的概念先放一放,從實際效果反饋出發,摸著石頭過河,農業才能有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