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攻關技術集成和試驗示范,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玉米籽粒機收技術體系,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助推了我國玉米生產方式變革!敝袊r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介紹。玉米籽粒機收比果穗機收節約成本15%,降低糧損6%左右,提升品質等級1級以上,畝節本增效150元左右,相當于每斤降低成本0.1元至0.15元。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是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的成果之一,也是農業農村部2020年十大引領技術之一。
從2011年起,農業農村部開始組織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分批評選產生了300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創新團隊,一大批像李少昆這樣的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迅速成長。經過十年培養計劃,目前已建立起一支有6000多人的學科專業布局合理、整體素質能力較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隊伍。
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在香蕉領域,哪個品種抗得了枯萎病,哪個品種就最受蕉農歡迎。近年來,在眾多新品種推廣中,“中蕉9號”脫穎而出成為香蕉界的“網紅”!爸薪9號”培育者正是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易干軍。
易干軍告訴記者,“中蕉9號”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田間表現不感香蕉枯萎病,而且豐產性能好,抗風、抗寒性能強。近兩年,“中蕉9號”在近40個地方推廣種植,每畝產量超過普通品種20%以上,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株枯萎病。
易干軍于2012年入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他帶領的香蕉遺傳改良創新團隊選育出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是國際香蕉抗病育種的重大突破,階段性解決了香蕉枯萎病危害這一重大國際難題。他說:“培養計劃對團隊科研起到了鞭策作用,有助于研究成果解決產業的關鍵問題,促進了領域內的國際交流!
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的支持下,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服務產業水平穩步提高。培養計劃突出了服務產業,注重在產業發展中培養人才,真正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研究員陳萬全帶領麥類真菌病害綜合防控創新團隊,構建了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年推廣應用7000多萬畝次,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
研究員金黎平帶領馬鈴薯生物學和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育成的早熟優質多抗中薯系列品種累計推廣7400多萬畝,年種植面積約占全國早熟面積的1/3,新增產值156億元。
從全國農業科研人員中甄選出的300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涵蓋農業的各個領域,他們既有國際領先的科研能力,又有成果轉化的能力。據中國農學會不完全統計,培養期內,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3392項,384項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科技推廣面積達到31.5億畝,建試驗示范基地147個,吸納26.9萬當地勞動力,推廣應用成果效益達到2613.4億元。其中,有145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擔任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崗位科學家,在我國農業產業各領域擔當科技“挑大梁”“領跑者”。
培養造就一批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經費穩定支持、靈活使用,極大地釋放了科研生產力。從2011年項目設立初始,中央財政連續5年每年給予每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20萬元經費支持,項目經費使用實行“包干制”,不規定具體使用明細與比例限制,主要用于開展自主選題、學術交流、學習培訓和文獻出版等支出,不作為科研經費,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應義斌教授帶領智能生物產業裝備創新團隊,先后成功研發了2萬枚/小時和5萬枚/小時的禽蛋商品化處理成套設備,極大提高禽蛋商品化處理效率,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市場壟斷。
研究員程家驊帶領近海漁業資源養護研究創新團隊,自主研發了魚類實體標準化智能識別軟件工具和覆蓋漁業全產業鏈的多主題國家漁情大數據共享平臺,構建起國家綜合漁情信息動態監測與應用服務技術體系。近3年僅涉外漁業部分就新增產值182億元、新增利潤91億元,應用惠及全國的幾十萬艘漁船、800多個養殖示范場和數百萬漁民。
在實施培養計劃帶動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所在單位在創新團隊人員配備、資源共享、經費投入及團隊成員培養經費等方面也給予了支持,帶動效應顯著。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入選的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直接入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主持,每年給予20萬元績效獎勵。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將入選的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直接納入攀峰團隊培養計劃,每年給予60萬團隊建設經費。
中國農學會黨委書記陳金發介紹,培養計劃雖然資金量不大,但導向作用十分明顯,發揮了“四兩撥千斤”效果。
在培養期內,共有13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先后成功當選兩院院士,有276名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主持了國家級科研項目839項,這些科學家已成為我國在動物育種、動物醫學、作物育種、植物保護、智能信息等領域的戰略科學家,成長為引領這些領域發展方向、實現彎道或換道超車躍居世界科技前沿的頂尖人才。
打造農業科技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不僅著眼當下,培育農業科技頂尖人才,而且注重長遠,加大青年人才的培養,通過團隊建設發揮“傳幫帶”作用,為我國農業發展進行了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培養計劃在團隊人才梯隊建設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在獲評科研杰出人才之前,我們團隊只有20人,目前團隊成員已經達到48人!比馄房茖W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張德權介紹,除了人員數量上的增加,團隊人才結構也更加合理,研究員由一名增加至兩名,副研究員由一名增加至三名,團隊成員比較年輕,更加有活力、有創新力。在培養計劃的經費支持下,團隊成員可以開展與研究相關的自主選題,有利于年輕科研人才的鍛煉和培養。
在第一批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的傳幫帶作用下,又一批青年人才成長為第二批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比如,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陸宴輝,是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中唯一的“80后”,2015年入選計劃,他帶領團隊從事經濟作物害蟲生物學與防控研究,研究成果為華北與新疆地區的經濟作物害蟲預測預報和綠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不同于科研項目,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立足于人才的培養和團隊建設,更符合人才培育規律,抓住了科研工作的根本!标惤鸢l認為,培養計劃滿足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儲備了充足的人才。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廖森泰對記者說,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很受團隊歡迎,具有一定威望,但其影響力尚有提高的空間!跋M麌矣嘘P部委,特別是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在遴選其他項目時,將‘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作為一項加分因素,給予一定傾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領軍人才的培育更非一朝一夕。欣喜的是,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天立地”大成果在不斷產出,帶領農業科技走向世界前沿的“大師”“領跑者”在加速成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