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惠州,陽光依然溫暖和煦。在稔平半島的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大面積連片馬鈴薯種苗捅破地膜茁壯生長;在惠城橫瀝,田間的梅菜即將舒張開巨大的葉片,農人趁著好天氣為菜地澆水。忙碌的農田大地,冬日勞作“交響曲”持續奏響。
在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作為傳統農業大市的惠州,全市農業生產依然保持較快增長,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強勁韌性。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惠州農林牧漁業產值306.82億元,同比增長8.4%,“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惠州扎實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各項工作,穩住農業基本盤,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品牌化發展,吸引涉農資本落戶投資,推動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勇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南方日報記者 烏天宇
守好耕地“命根子”
上半年2.84萬畝荒地復耕復種
趁著天氣晴好,在鐵涌鎮油麻地村旁的一片馬鈴薯田中,張叔正抓緊時間對自家的田塊進行補種。前段時間的陰雨天氣,使不少薯苗被雨水浸泡生病,好在當地農業部門及時發布通知,指導農民開展補救措施,才保下這季冬種“金蛋蛋”。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事關社會穩定、國計民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惠州地區,全年氣候溫暖濕潤,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不僅讓馬鈴薯、番薯等糧食作物在冬季有了發揮空間,也使農民致富增收,更為糧食安全增加了一層“保險”。
目前,隨著晚造水稻收割完成,惠州農田已全面進入冬種環節。數據顯示,今年惠州全市已累計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76.03萬畝,其中春收糧食面積22.27萬畝,夏收糧食面積70.87萬畝,秋收糧食面積82.89萬畝;計劃冬種面積力爭達91萬畝,其中糧食面積達23.38萬畝。
守好耕地“命根子”,糧食安全底氣足。今年以來,惠州堅決防止“非糧化”“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種植用途,實施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行動,并著力推動一系列守好耕地紅線硬舉措的落地見效。上半年,惠州有效推動2.84萬畝撂荒實現耕地復耕復種。
農科技術好幫手,撂荒土地變良田。鹽堿地種植海水稻、黃豆機械化耕種、鎮企合作推動量荒地復種……針對耕作條件差、復墾成本高、土地產出低等撂荒地,惠州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各類技術改造手段,分類施策引進推廣一批優新品種,多措并舉開展撂荒地復耕復墾示范試種,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注入強勁科技動能,并取得良好成效。
政策獎補添動力,農民種糧有保障。為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惠州嚴格落實各類農業政策補貼放發,并針對復耕的撂荒地由地市財政給予300元每畝補貼,兌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和涉農保險政策,對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實行農戶不出一分錢100%納入保險范圍,各縣(區)結合本地實際相繼出臺政策,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此外,惠州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完善耕地基礎設施,讓農業種植便捷高效。根據計劃,到2025年,惠州將建成135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實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進一步確保農田灌溉能力、提高地力水平。
擦亮特色“金招牌”
以品牌化推動農業產業振興
“惠州巖茶單季畝產鮮葉可達420公斤,現有企業所生產的巖茶總共年產量達30噸,銷售半徑逐漸向北方擴展,巖茶產業在惠州呈現迅猛發展勢頭!比涨,在惠州巖茶協會成立大會上,惠州市巖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嚴炳鵬表示。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原產地是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山區,屬于烏龍茶中的名茶,被譽為“茶中貴族”;葜輲r茶始于12年前巖茶南遷種植。得益于惠東白盆珠、多祝等地的丹霞地貌,巖茶在惠州的試種表現很好。
如今,惠州巖茶產業已培育出市級龍頭企業2家、縣級龍頭企業1家、申辦SC生產許可認證企業2家、省級知名商標一家、獲得國家級獎項2項,建立鬼巖山、仙圣丹霞、蓮花丹霞、嶺南巖茶、白盆珠等多個商標品牌。
這是惠州品牌農業快速發展的縮影。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走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道路,是惠州邁向農業強市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惠州依托良好的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大力實施農業品牌帶動戰略,打造區域公共特色品牌,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自2003年以來,惠州市財政設立了農產品名牌專項經費,對獲得“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廣東省名牌)的企業獎勵15萬元,對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和3萬元,為農產品品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撐。
當前,惠州正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載體,壯大惠州梅菜、惠東馬鈴薯、龍門年桔、龍門大米、福田菜心、鎮隆荔枝等區域特色農產品,助力“水中鯉”絲苗米、“鵬昌”鮮雞蛋、“東坡荔”荔枝等企業經營專用品牌,使品牌農業成為惠州“地域名片”和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樹品牌就是強質量,就是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葜蒉r業“十四五”規劃提出,通過推進農產品標準制訂、產品認證和品牌打造以及農產品展銷,構建農產品品牌體系,計劃到2025年,新增“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50個以上,“二品一標”認證產品40個以上。
“著力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升質量安全水平,為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提供有力的品質保障!被葜菔修r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將建立健全以合格證為核心內容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強化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產地開具、市場查驗記錄等全程追溯管理等措施。
培育振興“增長極”
涉農投資為鄉村發展注入活水
11月24日,2022年惠州(深圳)鄉村振興項目招商對接會在深圳舉辦。此次對接會上,惠州共推出農業農村投資合作項目50宗、總額424.41億元,其中22宗、投資總額161.58億元項目實現簽約,涉及農產品加工、流通、科研、農文旅融合發展等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惠州鄉村振興領域投資合作中,投資方來自深圳的有37宗,金額344.93億元,占總金額81.27%,農業領域的深惠合作成為新亮點。
這是惠州提出“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的生動寫照,也是惠州鄉村振興領域的大膽嘗試。當前,惠州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外界釋放出“抓招商、抓項目、抓投資”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強烈信號。
2020年11月,位于博羅縣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動工,總投資約50億元,計劃通過5年時間,建成大灣區規模最大、品類最全、功能最優、聯農最廣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
今年6月,總投資達170億元的大百匯現代漁業產業集群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惠州,根據計劃,項目規劃在惠州建設總面積約12萬畝的陸海聯動現代漁業產業集群,包括陸基養殖、海洋牧場及漁業二、三產業配套融合項目。該項目從洽談到簽約僅歷時2個月,打造了灣區速度的惠州樣本,項目完全建成并達產運行后,預計年產值近500億元。
近年來,作為擁有廣袤腹地的粵港澳大灣區節點城市的惠州,大力推動涉農領域的項目簽約落戶,大量涉農資本注入鄉土一線,有效加速了惠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轉型升級進程,更為鄉村環境和面貌改造注入了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發展新的增長極。
政策優惠,宜商福地。當前,為進一步吸引深圳等地的企業、資本來惠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惠州計劃推出18類鄉村振興優惠政策,著重從產業發展、用地保障、金融支農等方面激勵扶持,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振興,并對引進培育高新企業給予補貼,規模以上的每家最高補貼300萬元,規模以下的每家最高補貼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