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通過分析古代屯田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察和論證新中國農墾三大發源地建設歷程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所承擔的經濟功能,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
第二,在混合經濟中國有農業經濟具有調節作用,其調節性主要表現在對市場失靈的彌補作用,如提供公共產品、平衡供求關系、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第三,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國有農業經濟具有更高的效率。
“混合經濟”,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派之一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借鑒和批判之后提出的著名概念。新凱恩斯經濟學認為,市場存在失靈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無法自動恢復平衡。
其代表人物之一保羅·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一書中認為,不完全競爭、外部效果、不平等、周期性經濟波動是四種失靈現象,需要政府適當干預。國家機構和私人機構應共同對經濟實行控制,但是,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更為重要。
新凱恩斯經濟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則從西方微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入手,論證了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非現實性。他認為,在信息不完全、市場不完備、競爭不完全的條件下,市場機制不會自己達到帕累托最優。因此,他主張政府干預,并且不限于薩繆爾森提出的四種情況。
關于混合經濟及國有農業經濟的調節作用,在我國古代經濟思想中也早有所論述,具體地體現為兩種不同觀點的表述和爭論。司馬遷,著名的歷史學家,一位持有自由經濟觀點的學者。
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將人好財利的天性高度概括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發家致富之人立傳,對其大加褒揚,并將其比作封君,稱為“素封”。每個人盡量使自我利益最大化,就會自動協調所有人的經濟活動。因此,他提出無為而治的“善因論”的經濟政策主張。
另一部可能成書更早的政治經濟學巨著《管子》,書中認為,市場經濟存在“自利利他”的現象,但個人的自利行為并不是必然地有利于社會,也常常損害他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出現市場失靈現象,特別是隨著資本的積聚與集中,市場就會出現大資本壟斷操控市場,通過物價波動掠奪人民財富的現象。
因此,管仲認為,對市場當中資本自利利他行為,國家應無為,不要干擾,此之謂“興利”;對于資本損人利己,危害社會行為時,國家應該通過宏觀調控手段適當干預,這所謂“除弊”。漢武帝重用桑弘羊,采取屯田、限田、移民、官山海、禁山澤等措施,均是“管子”宏觀經濟調控思想的具體運用。
司馬遷,也并非完全忽視和否定市場失靈現象的存在。除了“善者因之”的主張之外,他還說:“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钡乐、教誨之、整齊之、與之爭,同樣是行政干預手段,只不過管仲表述得更為具體些罷了。
綜合中西方經濟學理論,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基于人性的自利特征,擁有基本的、本能的活力,忽視或扼殺這一點,不僅不符合事實,也會被實踐證明失敗。但同時,也需要客觀看待市場本身的缺陷,機械地認為市場可以在失靈情況下自行恢復平衡,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古今中外的經濟危機以及對危機的處理都是最好的腳注。
新時期農墾不僅是對古代屯田經驗的沿襲,也是對現代農墾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在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有著堅實和深厚的理論基礎。新時期農墾是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措施,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
資源配置制度創新的核心是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分析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事實,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重塑了資源配置活動主體,改進了資源配置信息系統,強化了資源配置動力機制,豐富了資源配置方式,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逐步顯現。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要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強化和擴大了市場作用,但并不是弱化和消除政府的作用,而是強調市場和政府的有機結合。一方面,發揮政府監管市場、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彌補市場失靈、引導企業科學發展的作用。
國有經濟普遍存在于我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著豐富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國有經濟提供公共產品理論,在提供公共產品領域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需要政府通過國有經濟形式承擔提供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的職能。
國有經濟存在于自然壟斷行業理論,在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自然壟斷行業國有經濟的占比均較高;國有經濟有利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理論,國有經濟作為國家所有的經濟成分,能夠更好地實現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建立國有企業可以實現市場機制自身不能達到、而政府也難以用其他的間接干預手段來實現的某些社會政策目標,更加有利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
國有經濟有利于國家安全和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理論,是依托國有企業有利于控制國家經濟命脈,有效應付突發事件和重大經濟風險,為建立和發展國家戰略性產業和有力地支持高技術產業的成長,為此各國政府都建立了一批國有企業作為先行者,強化國家戰略產業核心競爭力。
提升國有經濟經營效率的理論,需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以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
曾提出過,“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旌纤兄平洕w制模式的提出和發展,是我國在發壯市場經濟過程中的重大理論突破。
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兩重含義,宏觀層面指混合所有制結構,微觀層面指混合所有制企業。所有的理論和政策論述表明,優化我國農業資源配置必須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引導與改革驅動作用,明確國有經濟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推進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要素在各類新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有序流動,發揮國有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新時期的農墾則是國家有效調控市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農墾作為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作為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強化其在全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按照國有經濟改革的理論要求,通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股份合作和混合所有制發展,不斷提升農墾的經營效率與活力,提升農墾對現代農業產業的控制力與影響力。
結語
特別面對國際農業壟斷寡頭的壟斷格局,更要發揮國有農業企業的主導作用,著力培育我國的國際大糧商,強化農業產業的國內資源整合集聚和跨國布局。農墾因其國有的屬性、集團化的發展模式、較高的組織化程度必將是國際大糧商的首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