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領域乘坐科技的快車,在行業內展現實力,農業也不例外。從傳感器問世到現在,農業也應著時代發展潮流,快速向著智能化發展。這是一個時代發展趨勢,在這場競爭中,有人因此獲利,有人因此淘汰,優勝劣汰,最終留下的才能站在時代的前端,承受科技的變化。農業領域中應用的各種傳感器技術,智能機器裝置,物聯網系統,大數據分析及創新商業模式,充分體現科技與農業碰撞所產生的結果。
機械化程度:
眾所周知,國外的農業機械化程度比國內高,比如在美國的伊利諾伊8000畝農場中,卻只有幾個人在工作。由此可見美國的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非常高。農場在進行生產的時候,農場主會專門找相關農業人員,對土壤進行分析,為土壤匹配相關的農作物,以便提高土壤利用率,并且在農場內配備專業氣象站,根據實時氣象進行播種,施肥,收割等相關作業。而后,會對各方面進行分析,明年應該種哪種作物。中國農業之所以沒有大面積實行機械化生產,一是農戶耕地分布零散,大型的機械很難進行作業,二是地形因素,我國地形多變,擁有盆地,山地,平原,高原等眾多地形,不便一套系統照搬使用。
如今在國內鼓勵生育的策略下,可看出中國逐漸呈現老齡化狀態,眾多的鄉村人不再局限于自家一畝三分地,紛紛選擇外出打工,從而導致鄉村土地多數由中老年人耕作,長此以往,智能化農業是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
智能化農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整個產業鏈進行統一整合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效、安全和可控。但是智能化農業實現全面普及,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經濟發展,我國的經濟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分布不均,現在的農業依舊前三個階段并存。在經濟和信息不發達的地區,依舊是傳統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夠,通過人力耕種。二階段是機械化農業,三階段是自動化農業。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第二,第三階段,只有貧困地區的農業依舊在第一階段。第四階段便是無人化農業,實現還需努力。
實現智能化農業,要實現三個要點:感知+決策+實施。
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時,會憑借經驗對土地進行耕種,完成感知行為,從而作出決策,播種作物,進行實施。而智能化便是模擬這一系列步驟,將其做的更好,信息感知可以通過物聯網等獲得與農業經營相關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智能作出決策,提供可靠的生產方案,實施便是將得出的數據結果付諸于行動,并對相關設備進行操控,比如環境調控,播種時機等。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等時代背景,為農業大發展前景帶來無盡可能,智能化農業可以通過相關傳感器,獲取土壤濕度,PH值,以及空氣中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空氣質量等相關指數,并且還可以通過專業設備進行檢測土壤肥力,作物生長環境等要素。監控的出現可以讓居家的人們,遠程查看農作物生長狀況。在智能化農業中,農產品的需求分析將效益達最大化,避免出現供大于求或者供不應求。農產品需求分析可以通過搜集網絡信息,快捷準確地把握市場方向,將主動權拿捏在自己手中,對農產品走勢進行預測,不再處于被動局面,有效平衡市場狀態。
智能決策作為智能化農業的核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產前可以進行需求分析,產中可以根據感知到各項信息,對整個農業范圍進行智能化調控,環境調控,施肥,打藥,灌溉等方面的決策支持,每一項的決策個關乎農產品最終品質。而產后還可以對庫存進行控制盤算,掌握從生產、加工、流通的整個過程。
智能化硬件設施是實現決策的重要裝備,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逐步重視,我國也在不斷創造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新技能,自動導航,變量施肥,精準撒藥等,但是這些操作離不開硬件的支持。由于我國地區化差異嚴重,清一色的智能化農業生產系統并不可向國外一樣照搬,需要因地制宜,所以就算研制出來,在短時間間內,還是需要逐步由完善,才可達成這一目標。
結論:科技發展為農業帶來無盡可能,在增產增收緩解老齡化問題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我國小農經濟特征,產銷信息不對等的問題,將是普及開來的一大困難。但是在我國解決這些問題后,智能化農業將會快速普及到千家萬戶,畢竟與傳統農業不同,既緩解老齡化的同時,還可以為年輕人創造新的崗位,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