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普中國
近日,央視大型紀錄片《種子種子》正在熱播,節目聚焦作為農業芯片的種子,展示中國種業的創新突破,講好國家糧食安全故事。該片提到「種子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根基」。
今天就來說說我的看法。沒有電腦手機,甚至沒有電,人也可以活下去,沒有糧食呢?所以,芯片何德何能比得上種子?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說說種子的發展歷程和我國糧食的現狀!
01,糧食是根本
只是因為大家度過了那個艱難時代,所以無視了糧食的意義,就像很少有人天天跟我們聊空氣問題,聊水資源問題。
但是真正能夠在關鍵時掐住命脈的,絕對是這些根本性的東西,而糧食,恰好就是這樣一種基礎資源,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在歷史上,饑荒是常見的情形,人相食的例子屢見不鮮,甚至在幾十年前,我國依然出現過饑荒。只是近些年來通過化肥農藥糧食增產以及進口等辦法,努力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事實上,在全世界范圍內,饑荒依然是存在的現象。
比如,2020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提到,全世界每天依然有8億多人在挨餓,有2.5億人嚴重饑餓,每天都會有數十萬人被餓死。
02,種子為先,育種的發展史
談糧食,必然離不開種子。盡管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找到了很多改善產量的辦法,比如化肥,比如農藥,但是這些提升是有上限的,就比如化肥,到了一定濃度,不僅不管用,還會燒苗。
而能夠實現突破的最大可能就是種子,就像玉米土豆的引入,直接讓許多地方人口開始在億規模上狂奔了。
所以,解決糧食問題,根源在種子上。不過,育種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1、靠天吃飯階段:
最早的育種,也是過去幾千年人類一直進行的選育過程,就是根據經驗進行育種,我們的小麥、水稻,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所有食物,都是這么過來的,有意思的是, 這一育種也決定了我們人類的食譜。
2、借天吃飯階段:
到了19世紀末,孟德爾開創的遺傳學,再加上后來人的研究,第一次將育種走向了科學領域,那就是,種子的背后其實是遺傳學,于是遺傳育種開始登上舞臺。
比如我國的袁隆平搞得雜交水稻,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種子,如玉米雜交種等,都是這類成果。
上述的兩類育種,我們都可以理解為:靠天吃飯。因為所依賴的種子背景本質上都是天然產生的基因資源。
既然生命科學取得了進展,我們對遺傳學的認知也有了更加深入,那么,自然可以去尋找更好的育種,于是,變天啦。
3、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是目前常見的育種辦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各種辦法,來誘導基因發生變異。比如太空輻射,比如化學誘變等辦法。
通過這些辦法,可以誘導出一系列人類從未出現過的種子,包括大家熟悉的轉基因,也是這類過程。
這一點和以上的區別在于,靠天吃飯本質上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誘變育種則直接對大自然存在的進行人工改變。
4、未來育種
盡管上面幾類育種已經屬于目前主流的育種辦法了,但是從生物學上,這些育種本身依然是很模糊階段。
比如誘變育種已經夠先進了,其實依然是偏盲篩,而現代科技講究的是精準。因此我們也希望更加精準地去實現育種。
這就是目前的研究前沿。而實現這一過程,主要取決于兩大點。
第一點是對種子遺傳學有深刻的認知,也就是,我們要對種子的基因組等有非常精準的認知,厘清其背后的決定性因素。這也是當前科學主流的做法,就是搞定到底那些基因決定什么性狀,當然這一過程非常耗時耗力,但這是基礎。
第二點是對基因進行精準的操作。這一點也是目前進行的,無論是轉基因還是基因編輯,都是如此,就是更加精準的操作。
實現這兩點,才可以讓未來種子走向現實。
0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現在的人們,很少考慮糧食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經有人幫我們解決了。而當人提到糧食危機的時候,不少人會說,進口啊,花錢買啊。
不過,這些年的制裁,估計會讓不少人清醒一些,國際上很多時候才不和你講道理。有時候,你想買,別人不賣你,你就只能干瞪眼了。
糧食安全,其重要性要遠大于其他安全,一句話就決定了:沒糧會死。
所以,盡管這些年來,我國可以一直進口,但是如果發生了事情,導致國外不允許進口呢?(別覺得不可能,這兩天,連一向公認的中立瑞士,竟然要封一個國家的銀行賬戶???)
那這個時候,我們的自主糧食就非常關鍵了。所以為什么感激袁隆平,因為袁老先生引領的我國雜交水稻行業真正解決了懸在我國頭上的糧食危機。
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國際不允許進口,那么我國的儲量能夠撐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雜交水稻可以快速生產出一大批糧食來。
04,農業-農學
目前,國內的農業狀況其實是非常不好的,一方面,優秀人才是不愿意來農業領域的,而農業領域的優秀人才也會跳到其他領域。另一方面,我們總體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其實是非常不足的。
而世界格局似乎在變化,我們過去依賴的進口可能未來也不管用了,甚至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加惡劣的世界環境。造不如買?如果買不到呢?
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重新豎起自力更生的大旗,把國內的農業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