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是“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新要求,中國農業大學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著力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鄉村建設實踐以及咨政議政等系列改革和具體行動,制定學校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
第一,以知農愛農人才培養為核心要務,構建特色人才培養體系。發展新農科,構建更能適應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學科體系。中國農業大學牽頭全國50多所涉農高校推進新農科建設,圍繞營養與健康、農業生物學與分子育種等新需求領域,構建和發展新的學科體系,優化專業布局,豐富知識領域,拓展學科結構。建設新課程,構建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和提升強農興農能力的教學體系。學校打造“大國三農”系列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實踐基地,通過各種專題實踐活動、學科競賽、志愿服務團等活動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情懷雙提升。設立新專項,構建扎根實踐多元立體人才培養品牌。首創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模式,開設鄉村振興碩士專項、牛精英人才專項等研究生培養專項行動,培養鄉村振興各層次各領域人才。
第二,以保障糧食安全為關鍵使命,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中國農業大學制定八大科技創新行動,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我國糧食安全注入科技力量。強基礎,打好種業翻身仗,勠力同心攻關“卡脖子”技術。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業大學104項成果獲得國家三大科技獎勵,學校成立教育部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和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聚焦種業重大技術、種質資源和品種突破。強創新,中國農業大學開展農業產業重大技術攻關,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解決中國農業生產的核心技術問題和限制因素,保障糧食生產要素條件。強合作,中國農業大學創新與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等產學研一體化合作路徑。優勢互補,織密多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發展合作網絡,學校先后在蘇州、興化、三亞等地建立研究院(產業研究院),先后與華為、中糧、大北農等企業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
第三,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主要抓手,構建立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學校制定了《中國農業大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9—2022)》,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構建多元立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廣覆蓋,鼓勵廣大師生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在全國25個省份構建了由3個地方產業研究院、4個地方鄉村振興研究院、480個科技小院、131個教授工作站、28個校外試驗場站和88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組成的“三院兩站一體系”的新型社會服務體系。建示范,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提供樣本標桿。中國農業大學在云南西雙版納河邊村繼續開展深度貧困治理鄉村振興實驗,在昆明市啟動了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實驗等。搭平臺,聯合全國高校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的指導下,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國內42所具有不同學科及地域特點的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促進高校學科、人才、技術等綜合優勢,合作互助,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四,以促進“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根本目標,構建專業化咨政建言體系。中國農業大學長期致力于開展高水平戰略和政策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提交高水平決策咨詢報告,參與國家重大重要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規修訂。傾力系統評估,總結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經驗和脫貧攻堅精神。中國農業大學先后主持了中部區域縣村脫貧攻堅經驗總結、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評估等重要工作,系統總結脫貧攻堅精神,為講好中國發展故事作出顯著貢獻。建設高端智庫,聚力聚焦鄉村振興宏觀戰略、中觀政策和微觀實踐。先后成立了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等系列智庫,推進重大政策關注和決策焦點開展智庫研究。打造“中國鄉村大講堂”高端論壇,建設學術、政策和實踐交流平臺。
中國農業大學是我國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研發農業高科技的重要陣地;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助力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是學校的使命和擔當,中國農業大學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指導,上下同心,繼續努力,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