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泛應用的農業設施主要是日光溫室與單體大棚,主要作用也在于延展種植采收期或者進行越冬栽培。五大因素:光、溫、氣、水、肥,這類設施也主要以人工調節光照與溫度來達到延展或者越冬栽培。這類設施物聯網系統主要功能是實時監測設施內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并能夠在超過允許范圍的時候通過短信報警等方式提醒種植業者及時進行措施,通過調整通風、保溫被等。這部分智慧農業的物聯網系統主要由空氣溫度傳感器、空氣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和報警型數據采集主機組成。
截止到現在,有些地區的農業物聯網應用硬件在如火如荼的落地,伴隨著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深度滲透,我國的傳統農業利用方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并且傳統農業已經走上了與新技術的快速融合發展期,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將是推動其走向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途徑。我國高度重視物聯網技術發展,將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重要組成內容,采取了多項政策性措施全面推動其在各行業應用發展。近年來,農業物聯網在武漢市農業生產管理中迅速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逐漸成熟。而以往的研究較多從技術層面探討農業物聯網技術,在應用和發展現狀方面較為缺乏。
通過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精準化、智能化、標準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江蘇閩中(阜寧)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菇房控制系統自動采集、控制菇房環境,給雙抱菇提供最優的生長環境,促進增產提質、節本增效,人工成本降低10%,電費成本降低30%,產量提高30%,產品成品率達到90%以上。從農業產業鏈不同環節來看,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范圍正從生產領域向管理、服務領域拓展,“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追溯平臺”“農業執法信息系統”“生豬屠宰監管系統”“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等監管、服務型物聯網應用系統正加快建設和應用;從不同細分產業來看,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范圍正從當初的水產、畜禽養殖領域向設施園藝、大田生產物聯網領域擴張,特別是起步最遲、發展最慢的糧食農情智能監測系統建設已取得突破。
在當下的融合發展期,物聯網技術存在一定程度的傳統意識形態和經營理念的束縛,為更好更快的推動農業物聯網向傳統農業的普及應用和滲透,從政府側面,要加大對農業物聯網的政策投入和支持,結合各方面資源,加大對農業物聯網項目的扶持,尤其是在技術和信息層面,要加強引導和灌輸,積極作為,有限推出一批可參照的重點示范基地項目,先讓大雁飛起來,更快帶動人們擁抱智慧農業的步伐,讓更智能、更方便、更簡單的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到中國的每一寸耕地,普惠每一位農業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