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更好地服務“三農”,提高農業保險深度與農業保險密度,需要持續“擴面、增品、提標”。
政策指南張煒
據中國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規模達121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4.90%。由此,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超過責任保險,成為財險公司第三大險種。
農業保險是有效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是惠農促共富的重要舉措,對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民收益,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呈現快速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為672億元、815億元、976億元,其間增速明顯超過同期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增長。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萬億元,近10年年均增長率為20.2%。
中國銀保監會2022年10月披露的數據還顯示,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面積達到21億畝,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84%,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210種,基本覆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豬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動農業保險發展的政策在不斷完善。2022年出臺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加強農業保險監管,切實保障投保農戶權益,還順應農業保險最新發展趨勢,增加了線上化、科技賦能、信息安全等有關條款。2023年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印發《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指引》,是保險業首次從行業自律層面制定農業保險領域的產品開發指導性文件,覆蓋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全過程,可為產品開發提供較為詳細的指導。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但做大農業保險“蛋糕”,持續推動提升保險業服務“三農”能力的任務依然艱巨。2019年9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4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農業保險持續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總體發展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補貼有效率、產業有保障、農民得實惠、機構可持續的多贏格局。
農業保險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而我國針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財政保費補貼無法做到覆蓋全部的農業生產。由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編制的《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發展報告2022》指出,農業保險擴面不夠和特色農產品保險覆蓋率低,糧食產品保險地方配套壓力大,農業保險應收保費問題突出,農業保險經營成本高,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
農業保險更好地服務“三農”,提高農業保險深度與農業保險密度,需要持續“擴面、增品、提標”。從基層的呼聲來看,期盼適度擴大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險種范圍,將規模大、特色強的地方農產品納入補貼范圍,提高保險普惠程度。
從相關省份的做法來看,“擴面”方面,在主要險種保持較高覆蓋率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優化保險方案、實施以獎代補政策等措施,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率!霸銎贰狈矫,在原有的中央財政補貼主要作物農業保險的基礎上,擴大保險品種,各級財政給予較高比例的保費補貼!疤針恕狈矫,在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基礎上,提高保障水平。例如,南方有的省將水稻種植保險的保額由原來的每畝400元提高到每畝500元,費率保持3%不變。同時,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在相關險種保費不變的基礎上,提高保額,讓農戶實實在在受惠。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是農業大省,但地方財政難以匹配農業保險的補貼資金,導致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受限。做大農業保險“蛋糕”,要解決好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財政補貼政策可適當對中西部地區有所傾斜。此外,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不僅僅要提高保險覆蓋面,還要推進保險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建設,不斷延伸農業保險服務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