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從中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農業經營主體“小、散、亂”、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業環境污染以及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不高等問題凸顯。
從國際競爭形勢來看,部分發達國家由于農業科技水平高等因素,導致中國的農產品和農業發展水平競爭力優勢并不明顯。因此,中國要想在國內國際雙重壓力下保障農業穩步發展,就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鑒于自然、經濟、社會、技術等條件的異質性,中國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套客觀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并測度省域尺度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而研究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而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發展理念上,對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地施策提供借鑒和參考。
自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后,國內學者結合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實踐經驗,形成了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兩條研究分流。第一條研究分流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建構,主要包括內涵解析、困境分析、路徑構建等研究內容。
現有研究普遍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衍生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基于該戰略要求,多數學者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一種發展模式,也有學者將農業高質量發展等同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綜合兩者界定,本文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進而實現農業可持續性與高效益性發展的模式。從五大發展理念出發,現有文獻剖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如產業結構失衡與產業融合度不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較低與農業科技賦能不足、農戶規模小與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等。
為破除上述現實困境,較多學者從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角度提出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靶向路徑,如以數字技術助推產業深度融合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促進農業低碳發展,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
綜上,學術界從形而上的角度建構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石,成為后續定量研究的邏輯起點,然而基于理論指導構建路徑多屬于宏觀方略層面,還需進一步細化進而落地,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因此基于“方略——策略”視角,構建具有區域異質性的策略成為本文需要解決的關鍵核心問題。
第二條研究分流則關注實證研究,形成了“水平測度+空間演化”與“水平測度+影響因素”兩種研究范式。水平測度的前提是構建指標體系,既有文獻多是基于五大發展理念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這也是本文遵循的構建理念。
總體而言,水平測度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和熵值法。但第一種方法無法反映某些評價指標所具有的突出影響,第二種方法則弱化了指標的可比性,而PROMETHEE方法可避免上述缺點,既可實現指標突出影響的反映,又能完成指標與指標之間的縱橫比,且該方法已廣泛運用于金融、管理、旅游等領域,本文將借助該方法測度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對于第一種范式中的空間演化分析,相關研究主要采用空間自相關分析,此方法有利于判斷空間單元的聚集性與異質性,進而明確發展水平的躍遷;然而既有文獻較少借助標準差橢圓法來可視化空間重心轉移軌跡和空間集聚軸動態演化,并預測農業高質量發展未來演變趨勢,可見采用該方法有助于提升對策建議的前瞻性。
對于第二種范式中的影響因素分析,現有研究基于全國層面探究共性的影響因素,而忽略了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分析,如姬志恒基于全國2005—2018年的數據,發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受到產業結構升級、市場化程度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借助標準差橢圓厘清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重心等演化軌跡與基于面板Tobit模型厘清不同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成為本文需要解決的第二個關鍵核心問題。該問題的解鎖,亦有助于提升對策建議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既有研究建構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并且形成了不同范式的實證研究,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多以線性加權法和熵權TOPSIS法為主,存在無法反映某些評價指標所具有的突出影響的問題,且數據間可比性較弱,影響測度結果的精確性;
二是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空間演化特征注重空間單元俱樂部趨同或空間單元分異的研究,而缺少空間集聚軸或空間重心演化分析;三是相關研究僅關注到全國層面影響因素的共性,而缺乏對不同區域層面影響因素差異性的探究。
可見,上述不足均阻礙了對策建議的可操作性與落地性。因此,本文基于五大發展理念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借助PROMETHEE法實現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精確測量和時序分析,進而采用標準差橢圓分析法及Tobit面板模型剖析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空間演化軌跡與不同區域的影響因素,最終為中國及三大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