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解決“三農”問題,端牢“中國飯碗”的關鍵,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強化制度建設 引領與保障作用
當前,我國面臨全球糧食安全壓力增大、國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明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不匹配、農民增收動能減弱等問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可以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著力破除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和各類經營主體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政策體系,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惠及面越來越廣、制度體系越來越成熟完備,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證明,我們黨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戰略決策完全正確,黨的“三農”政策得到億萬農民衷心擁護。這些實踐探索和政策創新,為新時代新征程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市戰略部總經濟師通振遠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但能激活農村內生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更可以極大地增強國內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有效地應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和挑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通過系統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可以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社會全面振興。三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農業、農村和農民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有助于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基本穩定。四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有助于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學博士羅迎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面臨全球糧食安全壓力增大、國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不匹配、農民增收動能減弱等問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可以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村全面振興。
云南羅平秋收景象。(圖片來源:攝圖網)
通振遠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加快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還需要著重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現實矛盾。
第一,農業生產效率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持續,迫切需要通過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第二,著重解決農業產業鏈條短與市場競爭力弱的矛盾。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該項制度應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對農民增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過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第三,注重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與農民融資難的矛盾。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資源下沉力度不足,農民融資渠道有限,影響了農業投資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拓寬農民融資渠道。第四,著重解決農村人才流失與農業發展需求人才的矛盾。隨著城鎮化持續深入發展,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業發展缺乏專業人才和技術支持。應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農業人才。第五,著重解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與農民生活保障需求的矛盾。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民在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看病難”“上學難”“養老保障不足”依然是困擾農民的難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可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第六,著重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顯著,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鄉融合發展任務依然艱巨。
加快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
為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有效落地,相關部門應強化跨部門政策協同,創新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確保政策落地與效果最大化。
如何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矛盾與難題,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至關重要。與過去強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相比,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更加強調對農業農村農民全方位支持,更加注重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
通振遠表示,加快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政策協調與整合。制定和實施有利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和農民的多樣化融資需求。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消除政策間的矛盾和重疊,形成政策合力。通過頂層設計,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政策資源,提高政策的系統性和集成性。二是財政資金支持。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優化財政資金分配,確保資金能夠精準投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同時,加強財政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和農民的多樣化融資需求。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降低農民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三是科技創新驅動。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當地條件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農業專業人才。四是組織體系與治理能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農村治理能力,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市場監管機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五是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羅迎則表示,要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有效落地,要堅持保護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確保政策真正惠及農民及農業從業者;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化要素配置和資金投入;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要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激發市場活力;要政府、銀行、保險、擔保等部門與農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通力合作,建立農業供應鏈信用共同體,紓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現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同時,要健全種糧農民和種糧大戶收益保障機制,完善防止返貧致貧機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推動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供應鏈協同機制,通過制定具體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確保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例如,優先保障農業農村在公共預算中的投入,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提高補貼精準性和激勵效能;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滿足多元化保險需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發展短板。充分利用供應鏈金融理念,推行“政銀保擔”供應鏈融資模式,將政府補貼和市場相結合,提高補貼效率。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認為,相關部門應強化跨部門政策協同,創新農業支持政策體系,確保政策落地與效果放大。開展制度創新試點,探索適應國情農情的農業支持模式,為全國推廣提供實踐依據。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農業政策、市場信息、科技服務等,提升農業管理與服務效率。建立健全政策實施的監督評估體系,及時反饋政策執行效果,調整優化政策方向,確保政策精準實施。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補充道,為確保政策落地與效果最大化,還要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確保農民群眾充分理解,并給予支持,同時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
水稻秋收。(圖片來源:攝圖網)
加速強農惠農富農產業布局
在眾多產業中,可先從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子商務開始,繼續通過電商賦能,帶領老百姓把農產品種植、養殖好,賣出好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反過來促進農村和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在強農惠農富農過程中,哪些產業需要重點關注?通振遠表示,一是糧食產業。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和高效施肥技術,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同時,加強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建設,保障糧食市場穩定。二是特色農業。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現代種業。發展現代種業,提高種子質量和品種創新能力。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支持種子企業研發新品種,提升種子產業競爭力。四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同時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保障農產品新鮮度和品質。五是鄉村旅游業。利用農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同時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六是農村電商。發展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同時提供電商培訓,幫助農民掌握電商運營技能。
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補充道,在眾多產業中,可先從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子商務開始,繼續通過電商賦能,帶領老百姓把農產品種植、養殖好,賣出好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反過來促進農村和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支培元則認為,在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還需重點扶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升級。培育鄉村特色種植、養殖、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與產業鏈價值提升。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